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69篇 |
免费 | 64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18篇 |
劳动科学 | 2篇 |
民族学 | 31篇 |
人才学 | 13篇 |
人口学 | 6篇 |
丛书文集 | 576篇 |
理论方法论 | 79篇 |
综合类 | 1369篇 |
社会学 | 77篇 |
统计学 | 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26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43篇 |
2019年 | 44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45篇 |
2016年 | 48篇 |
2015年 | 64篇 |
2014年 | 127篇 |
2013年 | 106篇 |
2012年 | 142篇 |
2011年 | 142篇 |
2010年 | 129篇 |
2009年 | 158篇 |
2008年 | 210篇 |
2007年 | 148篇 |
2006年 | 119篇 |
2005年 | 95篇 |
2004年 | 113篇 |
2003年 | 88篇 |
2002年 | 83篇 |
2001年 | 94篇 |
2000年 | 61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身体是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历史缩影。打上印记的身体进入写作,标志着身体从无表现性的状态进入写作的过程。在这种身体符号的叙述中,身体本身成为一个能指。通过对霍桑的小说《红字》中的红字的解读,见证叙述中身体符号的创造,探究身体标记在现代叙述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3.
传统的人物观注重人物的心理性特征,注重叙述为人物服务,随着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等文论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人物作为叙述的参与者是如何为叙事服务的,关注到人物的功能性作用,中外文论家对此都有相关论述。功能性人物观的提出,突破了传统人物观的局限,也有着叙事学上的意义。它有助于更深刻地发掘作品的深层主旨。 相似文献
34.
周梅森的两部改革题材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代表作《人民的名义》《人民的财产》,与此前的改革题材长篇小说不同,“块茎状”、多元中心主义“复式”文本结构模式,带来的是主要人物由一元化趋于多元化,显示的是改革阻逆力量虽一度存在甚或曾经较为强大,却无法阻碍正面主要人物的正向领导与企业的正向发展;改革历程虽愈显艰难曲折与复杂,却也从侧面衬托出发展的可贵与不可阻抑,愈加显现维护改革以及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主要人物的正向领导力、执行力。小说关于“反面人物”与“类反面人物”的叙述机制,是这两部小说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与维度。运用福斯特的“扁平人物”观与“圆形人物”观,可以解析两部长篇小说当中的人物尤其是次要人物、小人物的人物叙述机制。这些都为该类题材的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能给予当代文学创作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5.
叙述者的话语表达和价值判断的可靠与否反映到叙述学中就是叙述者可不可靠的问题.叙述者的不可靠既是作家在创造时赋予叙述者形象的扑朔迷离,也是读者在阅读后分享到故事情节的淋漓尽致.不可靠叙述不仅是叙述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更是西方叙述学研究的核心环节.二十年来中国学者尽显纷呈后国内不可靠叙述研究欣欣向荣,在对不可靠叙述的理论译介、理论定位、理论实践和理论范畴研究上都取得了灼灼业绩,其中译介工作的全面系统、文本阐述的独特新颖和研究活动的薪火相传更是国内研究所呈现的主要特征.但是伴随着研究热潮也存在着理论机械地与西方相适应、“两张皮”、“新瓶装旧水”等窘境,研究的阙漏呼吁着国内的学者们仍需在多方面获得突破. 相似文献
36.
37.
张道振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
传统上“译文就是原文”的论调掩盖了译者的身份及其在译文中的显形。对译文语言的批评性分析使我们认识到,男女译者的性别取向往往会对组篇机制的形成过程产生干预,词汇语法层面的不同选择源自他们不同的观察视角,女性译者正是以此实现她们的价值取向和性别政治日程。 相似文献
38.
以对传统女性文学"闺怨"模式的戏仿,对婚姻场景中男性视角叙述的反讽,以及对母爱主题的复调观照,凌叔华在其小说集《花之寺》中实现了对五四新女性神话的消解.通过对文本的叙事分析,本文阐述了凌叔华小说以其客观化叙述策略对五四主流意识形态实行的暗中颠覆. 相似文献
39.
论《白鲸》中的圣经文化原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探讨并阐述的是麦尔维尔的代表作《白鲸》中的圣经文化原型。在《白鲸》中有着大量的圣经人名、暗示及典故。根据诺斯洛普·弗莱对原型的定义 ,我们可以认为这些材料在麦尔维尔笔下是作为原型出现的。这些原型可以说是某些意象、人物形象、叙述模式和主题的象征 ,相互之间具有普遍的结构关联。这决定了《白鲸》主题思想上的内在一致性 ,塑造了其总体艺术风貌 ,左右着其美学功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