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08篇 |
免费 | 39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3篇 |
劳动科学 | 2篇 |
民族学 | 27篇 |
人才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523篇 |
理论方法论 | 73篇 |
综合类 | 1047篇 |
社会学 | 50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48篇 |
2014年 | 98篇 |
2013年 | 86篇 |
2012年 | 111篇 |
2011年 | 103篇 |
2010年 | 107篇 |
2009年 | 111篇 |
2008年 | 156篇 |
2007年 | 115篇 |
2006年 | 101篇 |
2005年 | 82篇 |
2004年 | 96篇 |
2003年 | 72篇 |
2002年 | 68篇 |
2001年 | 71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王小波的小说以其强烈的启蒙意识、先锋性技术探索,以及对中国90年代悖论性文化语境的深刻理解,成为了90年代以后中国小说创作的一个"异数".其小说既不同于先锋小说强烈的历史解构性,又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意识形态局限,而是在"反乌托邦"的自由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一次汉语小说创新. 相似文献
992.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是中国新文学中有重要影响的文学观念之一,但是这一观念在历来的文学史著中并未得到充分客观的呈现.考察60余年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可以发现这些文学史著作所采取的阶级话语、人民话语或者多元话语等论述话语与周作人“人的文学”观本身蕴含的“人的话语”、“国民话语”和“启蒙话语”等文本话语总是存在错位.正是在这样一种话语“错位”之中,可以洞见到有争议人物及其观念在文学史撰写中的书写状态,这也体现了文学/文化研究在众多偏颇叙述中整合最佳理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93.
伊恩·麦克尤恩早期的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最后的仪式》及小说《水泥花园》和《时间中的孩子》具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叙事特征.小说文本在场景安排、人物摹写、"色情"意象和叙述技巧等方面都体现了超现实主义梦幻、荒诞等特质.显然,这些超现实主义叙事方法的运用凸显了作家对现实世界的本真思考与质疑. 相似文献
994.
中国近代戏曲的叙述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丽霞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0(2):59-62
历史进入近代 ,动荡剧变的社会形势反而给已经趋于衰落的传统的戏曲形式杂剧和传奇带来了短暂的兴盛。但是为适应政治形势创作的戏曲作品在保有旧有叙事特征的前提下 ,可以不考虑戏曲故事的情节设置 ,而以突出剧作家的主观意图为主要目的。演员作为剧中角色的叙述功能减弱 ,作为剧作家代言人的叙述功能加强 ,戏曲作为“戏”的特点被忽略。 相似文献
995.
画像石(砖)墓作为一个完整的建筑形式,“墓门”相当于建筑形式的“大门”,“车马出行”画面出现在墓门画像之中,其由“行为趋向”而展示的构图意义,必然与“墓门”及“墓葬”所象征的“彼岸世界”的“快乐家园”联系在一起。墓门画像中的“车马出行”画面表达了墓葬主人向着生命“彼岸世界”的“快乐家园”而“回归”的愿望和企盼,同时也昭示着这种“回归”的完成和实现。如果将画像石(砖)墓视为一个完整的“叙述结构”的话,那么,墓门画像则可以看做这个“叙述结构”的“开篇”或“序言”,而门楣画像或具有“点题”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96.
张兆龙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5):135-136
低幼儿童的天性爱听儿童故事。教师、家长能否绘声绘色讲故事,不仅决定着孩子们“听赏”兴趣和效果,也影响其语感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儿童故事语言分为“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要求其讲述表现方法为:人物语言“个性化”,叙述语言“角色化”。人物语言“个性化”方法:1.不同人物,以不同音色声音造型;2.不同性格,以适当语调生动表现;3.不同情境,以相应变化立体活现。叙述语言“角色化”方法:1.设想叙述人可能角;2.选定讲述人具体角色;3.找准讲述人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997.
肖菊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157-158,168
全知叙述是一种传统的叙述模式,其特点是在叙事手法上享有极大的自由度。叙述者既可透视人物的内心活动又可叙述人物的言行,以构成或公开或隐蔽的评论。从叙事学角度探讨丁尼生的叙事诗《伊诺克·阿登》中全知叙事视角下的叙事者评论,并解读诗中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角色间的对白,进一步剖析由此带来的叙事者、叙事、人物及读者间的距离变化,寻觅其创作的引人入胜之处。 相似文献
998.
文学史与八十年代“主流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光炜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20世纪80年代的“主流文学”指的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这些重要的文学现象。但是,在90年代后出版的文学史著作、史料中,由于时代语境的重要变化,“主流文学”又经历了一个不断被改写、强化或质疑的过程。也就是说,这些文学史著作的多元立场,使原有的文学史定论“重新”成为一个被讨论的对象。这就需要清理这些知识分歧,还原深层次的历史活动,讨论“重写文学史”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文学史的“重写”,实际反映了社会与文学意识形态在转型期的多变性、不确定性,学科的重组和建设,将会经历一个深刻的历史变化。 相似文献
999.
1000.
张宁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4):84-88
诗与时代的关系是90年代诗歌争论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当年,"朦胧诗"之与时代的独特关系是通过某些意义模式而建立的.这些模式的有效性在新的时代业已失去,但却留下了一种可贵的精神原质.这种精神原质在王家新诗中得到了富有逻辑性的发展和变异,即从民族苦难的代言人还原为一个"单子",从对"光明"的自居到对自己内心黑暗与傲慢的清理,其中发生着被新文学过滤掉的西方文学另一精神"再生"或移植的故事.他的近作<回答>不仅揭示了新的时代特征,也使自己的写作或叙述获得到了某种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