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25篇
  免费   284篇
  国内免费   69篇
管理学   1116篇
劳动科学   55篇
民族学   296篇
人才学   246篇
人口学   21篇
丛书文集   3351篇
理论方法论   537篇
综合类   6424篇
社会学   944篇
统计学   88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34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182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78篇
  2016年   224篇
  2015年   395篇
  2014年   752篇
  2013年   675篇
  2012年   739篇
  2011年   884篇
  2010年   844篇
  2009年   828篇
  2008年   1704篇
  2007年   1083篇
  2006年   634篇
  2005年   700篇
  2004年   539篇
  2003年   475篇
  2002年   419篇
  2001年   361篇
  2000年   281篇
  1999年   170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格厄孜是当代世界上极有影响的文化人类学家和文化理论家.该文基于对格厄孜关于文化定义的评述,较系统地解说了他的文化观--总体上,是属于实用主义的.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面,他提倡的"无偏见的观察"和"深厚描述"法、对研究成果的解释性说明和隐喻(metaphor),虽受到同行学者的批判,但其意义在文化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
83.
尤三姐是《红楼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形象。由于《红楼梦》在版本上有“脂本”、“程本”两大不同系统 ,不同版本系统中的尤三姐的艺术形象也就有很大不同。对此 ,红学史上是有争议的 ,但是争论者往往各执一词 ,常常出现片面和偏激。平心而论 ,两个尤三姐形象的塑造 ,其实各有所短 ,亦各有所长 ,人们不应该轻易肯定或否定。然而如果认真比较分析 ,就尤三姐形象的悲剧意义和可信程度而言 ,笔者认为“脂本”系统高于“程本”系统。  相似文献   
84.
弥尔顿诗作《失乐园》的主题是复式开放性的 ,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历史、宗教和人性的角度 ,重新审视它的主题 ,认为反思叛逆、企盼理性正是诗人在《失乐园》创作中力图体现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85.
本文说明语言信息的形式有表意作用,阐明语内意义的概念以及翻译语内意义的必要性,并从三方面论证可译的理论依据。结合语内形式在原语和译语中的语言、文化对应状况,探讨语内意义翻译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86.
论当事人的程序参与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当事人程序参与权的内涵、程序意义, 并从宽松的参与时空、经济的参与方式、充分的参与效果等方面论述了对当事人参与权的保 护。  相似文献   
87.
闻一多曾接受过象征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其诗论中有关象征的论述和诗歌创作中的象征笔法,呈示出闻一多诗歌的象征艺术倾向。深入研究这一艺术倾向,对于把握闻一多诗歌艺术的丰富性及其对新诗艺术发展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8.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断章取义"的意义生成机制的合法性予以简要维护。一、依据哲学阐释学理论",前理解"的存在是阐释者不可逃避的宿命所在,因"而此非诗人之情,而引诗者之情也"也即"断章取义"式理解应当是合法的。二、从语义学角度来讲",断章取义""之取"的主要诉求乃为当下的交流效果,只要能够达到此一目的,即"有断章取义而理可通者"那么我们就应当说它是合法的。三、从互文性角度来审视",断之于彼,而无损于此"此一命题已经表明对于《诗》的断章取义其意义生成也应当是合法的。  相似文献   
89.
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之魂。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对落后的行政文化进行革除,建立以服务为核心的新的行政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0.
马相武教授的《短信文学的文化意义》夸大了短信文学的社会文化意义,离学理和事实甚远。假如我们看不到文学降低高度所潜藏的弊端,以为“文学能够降低自己的门槛”就任其降低门槛,甚至还鼓吹“文学需要降低自己的门槛”,那就很有可能得不偿失了。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到潜藏于新技术背后的商业力量;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竭力避免走入“技术万能论”的心理误区。倘若把“文学本身”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寄托在“新技术和新载体”上,那么,虽然不能说完全是梦想,但仍不免让人感到有些悲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