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41篇
  免费   244篇
  国内免费   72篇
管理学   799篇
劳动科学   40篇
民族学   128篇
人才学   253篇
人口学   18篇
丛书文集   1663篇
理论方法论   435篇
综合类   5480篇
社会学   736篇
统计学   105篇
  2024年   211篇
  2023年   798篇
  2022年   301篇
  2021年   247篇
  2020年   209篇
  2019年   258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73篇
  2016年   212篇
  2015年   370篇
  2014年   590篇
  2013年   495篇
  2012年   543篇
  2011年   682篇
  2010年   626篇
  2009年   628篇
  2008年   552篇
  2007年   474篇
  2006年   353篇
  2005年   306篇
  2004年   236篇
  2003年   253篇
  2002年   235篇
  2001年   191篇
  2000年   160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创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开创了人类社会的新型现代化理论范式,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缺乏主导引领力量和失去共富发展动力的内生缺陷。在中国式现代化中,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带领全体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合力,建构了“领导-发展体制”“使命-责任体制”与“决策-执行高效互动模式”有机融合的现代化兴党兴国体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通过进阶式发展目标的引领与接续性奋斗行动的落实,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并呈现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社会协调均衡发展、世界共建共荣发展”等多目标一体化发展的实践特征。政党引领国家现代化理论范式的建构,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共同富裕、开放发展、命运与共等目标引领下,致力于创造美好生活与美好世界的价值取向,为世界各国提供了超越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崭新选择,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整体进程,创造了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992.
数智时代,智能技术在驱动文化创新与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助推文化科技伦理成为学界热议命题。数智时代文化科技伦理挑战主要表现为技术异化牵引下的科技伦理危机及其文化泛化风险,以及隐私、安全、公平等伦理困境。从数智时代文化科技伦理隐患的形成机制来看,其不仅受到技术发展外因的影响,还牵涉人类自身的内因以及受多主体博弈牵引。基于此,亟需在系统把脉数智时代文化科技伦理命题基础上,建构由理论话语体系、主体创新体系、制度创新体系协同的中国式文化科技伦理善治图谱。  相似文献   
993.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要深刻把握中国的整体性特质和当代中国实践的本质特色及发展规律,而“两个结合”恰恰是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的关键所在。“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只有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基础,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解决当代中国问题;只有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才能更好地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只有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基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形式,才能造就一个全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就此而言,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不断深化“两个结合”,是建构当代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94.
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是阿瑟等学者提出的“新辩证法”,但是对该流派的源头德国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的奠基人赫尔穆特·莱希尔特的思想关注较少。莱希尔特用社会行动、反馈、反思判断激活价值的有效性问题,直达《资本论》辩证法的根基性问题,进而提出了一种从行动到体系的“自我持存”的近黑格尔式辩证法。但是,从马克思的文本来看,有效性理论推演过程中的“反思判断”和“内在关系”等环节显示莱希尔特的思想陷入了内在意识,导致自我持存的辩证运动带有极强的目的论色彩,忽视了低阶范畴表现为高阶范畴必然在历史对象中存有“剩余”。马克思的“实践活动”则可穿透有效性理论的内在意识陷阱,重新诠释出历史辩证法内蕴的“表现”和“剩余”。对莱希尔特批判的教益是,历史辩证法是表现中有剩余、同质走向异质、决定和偶因相结合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相似文献   
995.
肖祥 《学术界》2023,(10):60-76
党的二十大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复杂现代性境遇中,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自主发展与全球化之间、民族国家认同与人类共同体认同之间、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中华民族复兴之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张力与挑战。为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思维创新以应对面临的张力与挑战,既强调某些思维方式的协调与并重,即自主思维与融入思维相协调、综合性思维与责任思维并重;也强调某些思维方式的转变与偏重,即逆性思维向前瞻性思维转变、纵向思维向横向思维偏重。  相似文献   
996.
朱新山 《学术界》2023,(10):77-84
推动中国实现现代化,既需翻过传统中国历史之旧篇,又需在当代中国不断开拓出新局。然而,此两者任务都极为艰巨。传统中国是由小农经济、帝国政治、儒家文化、士绅社会组成的四位一体、互为强化的有机整体,决定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整体性的大转型,转型将极为艰难。传统中国既有的社会力量,无论是士绅、官僚,还是小农、商贾,无一能够肩负支撑中国社会转型的使命。中国艰难的社会大转型与实现现代化都呼唤有效的政治载体,即现代政党之诞生。而越是后发的国家,越需强大的现代化推动力量。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世界上内外情形交织最复杂、人口规模最巨大的现代化,是需要具有最强推动力量的政党领导的现代化。历史证明,翻过旧篇与开拓新局均需政党主导,由此内在地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997.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乡镇社会工作站是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从混合型组织理论视角出发,乡镇社工站可以被视为社会治理专业化的国家“具身”实践,强化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有效联结,社工站专业化和在地化等组织特性,有效提升了治理行为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是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发展道路的显著表征。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外包式社工站具有“政府-市场-社会-专业”多重逻辑混合的组织特征,通过常规扎根的在地化参与和动态回应的项目式参与,其能够有效发挥专业性、在地性等组织优势以回应地方治理需求,但同时也面临“市场化-公共性”和“正式性-非正式性”的内在张力,可能会引发社工站进一步发展的价值偏离。  相似文献   
998.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辉煌写照,彰显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光辉。巨大的人口规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国情。巨大的人口规模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强大的人力资本支撑,同时也使中国式现代化遭遇诸多风险和挑战,老龄化、少子化、人口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显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前瞻性和针对性的人口发展战略,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全面提升人口质量、持续改善人口结构、科学优化人口分布三个方面,不断推进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巨大人口规模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99.
人类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以来,信息的模因式传播迅速兴起,元宇宙集现实与虚拟数字世界于一体的理念更是加速了这一境况的发展。模因论者通过与生物学基因理论的类比来解释信息传播的特征与机制问题,在这种理论看来,模因的复制和变异构成数字化信息存在与传播的客观基础,模因作为信息传播表达的基本复制因子,它们在信息吸收、保留、表述以及传输几个阶段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信息的模因传播也面临着巨大的选择压力,信息的表征与人的选择需求之间的距离会被忽视或无意拉大,信息在数字网络世界的建构中也逐渐异化为对人信息的某种遮蔽,信息技术与信息传播中虚拟与实在双重维度形成的张力构成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重要时代难题。  相似文献   
1000.
高旻  赵耀宏 《学术探索》2023,(10):111-117
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文化转化创新活力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需要坚定不移推动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提高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建设能力。为此,需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原则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价值引领,以主体形塑着力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以世界眼光推动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文化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