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79篇 |
免费 | 88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65篇 |
劳动科学 | 4篇 |
民族学 | 112篇 |
人才学 | 33篇 |
人口学 | 24篇 |
丛书文集 | 1034篇 |
理论方法论 | 146篇 |
综合类 | 2129篇 |
社会学 | 169篇 |
统计学 | 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77篇 |
2022年 | 98篇 |
2021年 | 82篇 |
2020年 | 103篇 |
2019年 | 87篇 |
2018年 | 36篇 |
2017年 | 55篇 |
2016年 | 92篇 |
2015年 | 127篇 |
2014年 | 193篇 |
2013年 | 190篇 |
2012年 | 220篇 |
2011年 | 251篇 |
2010年 | 242篇 |
2009年 | 252篇 |
2008年 | 349篇 |
2007年 | 237篇 |
2006年 | 240篇 |
2005年 | 183篇 |
2004年 | 137篇 |
2003年 | 124篇 |
2002年 | 130篇 |
2001年 | 115篇 |
2000年 | 97篇 |
1999年 | 45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朱子彦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7(1):24-29
众所周知,观音形相一般都以女性出现,但它的原型却是男性相。观音何时变性?为何能得到中国民众的广泛信仰,顶礼膜拜?其怎样适应中国的儒家文化,变成了中国化的女神? 相似文献
152.
美国黑人院校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永才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0,(3):83-88
美国黑人院校是历史上专门为黑人而开办的学校,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南北战争后数量大增,一战后才得以迅速、全面发展。作为种族隔离制度的产物.它们在办学理念、学术水准、经费等方面已日益面临着挑战,但其优势、特色、已有实力与历史成就有力说明其继续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3.
郝志伦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7(3)
考证重庆方言中“很”与“囫囵”的读音变化 ,并从现代语音学的观点出发 ,对语音的演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54.
黄维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中立的对外政策一直是土耳其国家外交方针的基本原则。然而,随着战后冷战时期以美苏两大阵营相对峙政治格局的形成以及世界形势的不断变化,土耳其的对外政策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本文试图对这种演变的原因和特点略加分析,使我们从中可以窥见战后土耳其对外政策演变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55.
文章围绕技术、市场、组织、主体等要素 ,在归纳分析美、日、韩等国家汽车工业政策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问题、环境变化以及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 ,提出完善我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6.
潘蔚娟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6(1)
美、澳两国都是“移民之国”。从殖民地时期起 ,两国即形成不同的移民传统 :美国鼓励自由移民 ,澳大利亚则反对大规模移民。 19世纪末 ,排外主义和种族主义导致两国政府采取排斥和限制移民的政策 ,其实质是为维护白欧洲人的利益。二战后 ,两国本着充实和发展多元化社会的原则 ,调整政策向限制和选择移民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7.
乔光辉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0,(1)
本文从结构主义角度剖析了《剪灯新话》的叙事模式 ,并结合元末明初的文化背景探求了《剪灯新话》的深层意蕴 ,即《剪灯新话》反映了元明易代文人的心灵演变 相似文献
158.
唐兵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6(5)
从建国以来到 2 0世纪末中国政府有关教育的政策、法规和文件中可以看出 :当代中国美育观念的演变历程是进步、后退 ,此起彼伏 ;到 90年代末 ,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的政策、法规再次把美育观念历程推向历史的制高点 ,正式把美育写进教育方针。通过当代中国美育观念的变化轨迹 ,找到症结 ,为 2 1世纪中国美育的理论和实践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9.
160.
林岗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1):87-94
清末民初时期的文学像走进了无出路的死胡同,而“五四”新文学的出现更像无所凭借的“大爆炸”。从清末民初到“五四”的文学演变的历程,不是顺承,而是逆接。与其把前者看成新文学的序幕,不如把它视作悠久的古代文学的尾声。清末民初存在各自分流未能连通的思想观念、表达语言和文体文学变革这样三条线索。其时“士大夫之中的明白人”未能将这三条变革线索整合为一体,此事有待于“五四”新一代人完成。文学演变顺承不行,转而逆接,背后存在人的代际更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