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76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58篇
管理学   482篇
劳动科学   13篇
民族学   219篇
人才学   195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090篇
理论方法论   418篇
综合类   4092篇
社会学   630篇
统计学   38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86篇
  2014年   526篇
  2013年   468篇
  2012年   526篇
  2011年   584篇
  2010年   641篇
  2009年   558篇
  2008年   812篇
  2007年   556篇
  2006年   432篇
  2005年   404篇
  2004年   339篇
  2003年   310篇
  2002年   272篇
  2001年   252篇
  2000年   213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01.
麦子,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大熊的女儿》《棉婆婆睡不着》《灰伯爵》等。王刊,中国作协会员、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择校记》。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教育是当下语文教育研究的热点,本文从作家视角出发洞悉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教育,分享作家眼中的创作观、阅读观与教育观。  相似文献   
102.
“中和”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 ,通过对“中和”思维方式发生的研究 ,不仅可以探索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发生的一般规律 ,而且可以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本文立足于中国古人的实践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探讨了“中和”思维方式发生的自然、社会条件 ,论述了“中和”思维方式在实践基础上生成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03.
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特殊文化生态,魏晋清谈虽然与现代意义的公共传播有所差异,却具有古典公共传播色彩。在魏晋清谈的公共传播机制探讨中,可以发现:其传播主体集中于士大夫阶层,重视技术的传播策略建立在独立话语开展基础之上,并且,清谈活动通过以公共话题为介质,拓展了自身传播空间。讨论魏晋清谈,亦能从侧面窥视中国古代公共传播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04.
以中国历史上三次影响较大的税费改革为例,着重考察了中国古代的税费改革思想。指出这三次税费改革尽管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尽管对减轻民众负担,缓和阶级矛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它们的思想出发点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中国古代的历次税费改革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乱收费、滥收费这一社会顽疾。“黄宗羲定律”正是对中国古代税费改革一段时期后赋税反而不断加重的客观事实的科学概括。还结合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对如何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5.
高小康在《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撰文指出,中国传统叙事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深层结构:一是历史与道德统一的正史结构。历史与道德的统一这种深层结构对于官史来讲具有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它肯定了已存在的历史事实的合理性,因而也就在劝喻统治者重道德、重民意的同时保证了每一个朝代的统治都是天命所归,具有道德的必然。对于小说叙述来说则可能更多地是在满足一种道德需要。这种需要最终被抽象为善恶因果循环报应的叙述逻辑和在戏剧叙事中常见的“大团圆”式结局。二是从情感逻辑出发的历史批判性叙述结构。历史与道德统一的叙事意图是由社会文化传统和特定的意识形态派生的精神生产活动,而情感化的叙事则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表现。用情感逻辑来叙述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显现出来的是历史的不合理性。这意味着叙事有了与正史不同的意义。这类叙事通过强化表现历史的不合理性,而获得情感表现的强度。  相似文献   
106.
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体裁,也是古典诗歌中运用最多的一种形式。学术界研究律诗的论文和专著不在少数,但《唐宋律诗流变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一书却在这个熟悉的领域让人看到了新颖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7.
"不遇"情结是我国古代放逐作家共同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以古代放逐文学的鼻祖屈原在《离骚》中抒发的因小人谗毁、君王疏远,其"美政"理想无法实现而怨恨哀伤为发端。其后,历代放逐作家都将其演绎发展。尽管这种"不遇"情结在不同时代,不同放逐作家中有不同的心理表现形态,但由于这些放逐作家大都有着共同的政治背景和类似的个人遭遇,因而,他们作品中表现的"不遇"情结在心理形态方面大都趋于一致性,这就是都表现为哀时命、斥君佞、表孤寂、立傲志等典型的心理情绪。  相似文献   
108.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古人对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有诸多的论述。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人与人的和睦相处。道家重视"道",遵道以行,虚静处下,以建立和谐的治国秩序。墨家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主张个体与社会,道德与功利和谐等等。这些观点可以用儒家的"八条"中的"修身,治国,平天下"概括之。而对古代和谐思想的梳理,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9.
现代散文中不同作家的“文化生命理想”的出现不仅使现代散文与古典散文的精神倾向划清了一定的界限,也在文化的框架中更符合现代文化人的文学样式选择和人生“自我”的价值目标;作家性格、气质的个人化、客观化也是现代散文不同的创作实践中的种种“情感偏向”获得充分发展的关键之处,尤其在能动反映现代作家的自我意识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现代报刊杂志的商业性运作机制已经贯穿于现代散文的生产和消费的许多环节,尤其是现代报刊杂志的市场化、大众化的情感“趣味”、艺术形式的追求与现代散文创作态势的变革的特殊关系令人关注。  相似文献   
110.
周铁钧 《社区》2011,(29):9-9
中国历史上,从隋、唐、宋到元、明、清,持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从文人中考录出700多名状元、10万余名进士和数百万名举人。他们提名金榜不久。就会被选派到各级“政府”,走上仕途,虽不是个个暴富,但拿着朝廷的俸禄.也都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