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49篇 |
免费 | 135篇 |
国内免费 | 4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04篇 |
劳动科学 | 16篇 |
民族学 | 145篇 |
人才学 | 174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1752篇 |
理论方法论 | 328篇 |
综合类 | 3299篇 |
社会学 | 387篇 |
统计学 | 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49篇 |
2022年 | 63篇 |
2021年 | 87篇 |
2020年 | 90篇 |
2019年 | 70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55篇 |
2016年 | 124篇 |
2015年 | 152篇 |
2014年 | 403篇 |
2013年 | 402篇 |
2012年 | 389篇 |
2011年 | 436篇 |
2010年 | 483篇 |
2009年 | 439篇 |
2008年 | 643篇 |
2007年 | 445篇 |
2006年 | 370篇 |
2005年 | 364篇 |
2004年 | 272篇 |
2003年 | 271篇 |
2002年 | 243篇 |
2001年 | 213篇 |
2000年 | 175篇 |
1999年 | 110篇 |
1998年 | 62篇 |
1997年 | 42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8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中国传统道教对很大一部分古代文人产生过重要影响,道教理论家所建构的“神仙世界”曾深入他们的精神领域,成为诗意栖居之家园。“神仙世界”之所以能够转化为文人诗意的家园,很大程度上是由道教理论家所创造的“神仙世界”本身内容所决定的。道教理论家关于神仙实存的论证,神仙对于人生的巨大救赎功能,“神仙世界”物质充盈、自然环境优美等等因素,契合古代文人的精神需求,从而将之视为诗意栖居之家园。历代帝王热衷于访道求仙所形成的社会心理氛围,是促使文人将“神仙世界”视为诗意栖居家园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142.
本文界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属性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农业文明的典型形态 ,并论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特征 :源远流长 ,从未间断 ;多元共生 ,交融互动 ;农耕主体 ,农、牧互补 ;融汇吸纳 ,多重开放 ;人文精神 ,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143.
王向远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10,27(1):24-31
日本的“氢”字不仅仅是对中国之“氨”的简化,它也包含着对中国之“气”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系列混乱现象的整理与超越意识。日本之“气”有“け(ke)”和“き(ki)”两种发音,代表了对中国之“气”理解与接受的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け(ke)”表现的是古代日本人对中国之气的抽象性内涵的接受惶惑;“き(ki)”则将中国之“气”这→宇宙天地人生的本体概念,具象化为人生化、情绪化的具有描述与形容功能的词,并衍生出数量上远远超过汉语的“气”字词组。从语义的角度看,中国之“气”经历了四个发展演进的阶段:有形的云气之气(天气)→抽象的元气(宇宙本原之气)→人之气→文之气;日本之“气”则有“云气之气→可感知的神灵之气→人之气”三个阶段,它解构了中国之“气”的抽象化、本体论的性质,但未能实现从“天气”、“人气”向“文气”的延伸与转换。因而,与中国古典文论“以气论文”的“文气”论的深厚传统有所不同,“气”在日本文论中使用较少,且概念化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144.
正主持人语:如果从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的意义上来理解文化,毫无疑义,科学是文化,而且是十分典型的文化。因为科学是人类最富创造性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体制,也是这种最富创造性的社会活动、社会体制的最终知识产品。但是,如果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意义上来理解文化,那么,科学是不是文化就有点疑问了。因为,通常人们认为科学是对事实的描述,而与价值无 相似文献
145.
古代雅典男子对妇女存在着既尊重爱戴又厌恶的两面态度。这种矛盾妇女观的产生与当时的家庭和社会分工、经济原因、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不稳定性以及古代雅典人性观念的不成熟有很大关系。探讨清楚这种矛盾的妇女观对于研究古希腊妇女的地位问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6.
传承与延续:叩问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论毫无疑问是构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但如何认识、把握这一资源,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有机部分,却涉及一系列的问题。张晶一文提出必须建立从古代文论到当代文艺学的转换中介;韩经太一文则提出了解读古代文论的新视角,即从语言艺术切入古代文论,使之回归艺术本位;林继中一文则坚持以发展流变的眼光,把通变中富有生命力的文论范畴作为今天文艺学建设的生长点,以此拓展本土文论的内涵;蒋述卓一文则对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47.
旅游行为的出现,并非从现代才开始,它们可以被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旅游活动出现最早,参加人数最多和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观念中,一直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读书人的一种渴望和追求,并将"行万里路"与探寻知识、追求真理的远大志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但由于社会各阶层与旅行性质的差异,对不同类别的人的出游活动则有着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封建帝王及皇室成员外出巡幸天下,被称作"巡游"或"宸游";此外,还有士大夫阶层远途赴任离任过程中的"宦游";文人学士探奇揽胜过程中的"漫游";宗教僧道行踪不定的"云游";政客与哲人四处宣扬道德观念的"周游"等.在古代种种旅行和游览活动中,中国关于朴素的旅游地理论述广泛出现在诗词、歌赋、散文、游记、专著等各种古代文献中,文入学者们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有关各地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旅游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148.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学界一直认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北人南下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力和众多的劳动力。此说存在巨大缺憾。北方的衰颓与南方的兴起,根本原因在于南、北方人各自的行为模式:北人过度重农,古代农业达到一定程度后,发展速度必然减缓;过度垦殖,又导致植被严重破坏,致使天灾肆虐,农业发展受阻;南人诸业并重,农业、林业、渔业、手工业、商业齐头并进,终于夺得经济重心的桂冠。 相似文献
149.
中国古代传统农学学理内涵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传统农学有其深奥的学理价值。本文阐明宇宙系统论是中国古代传统农学的宇宙观,在此指导下的古代传统农学本质上是一种朴素的生态农学。古代传统农学理论体系与现代农业科学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系统、辩证的农业观。中国古代传统农学理论体系在天、地、人、物四要素下展开,构成古代传统农学八大理论原理和三宜原则,体现了天地自然之精神。农业逻辑是一种生命的逻辑,如果农业逻辑演变为纯工业化逻辑,将会带来工业化农业对自然的伤害。建立在宇宙系统观之上的农学理论是切合自然本性的生态理论。 相似文献
150.
神话不仅是人类对神界的想像,也是对自己所处的并非完满的社会加以理想化的结果。虽然神话所反映的时间因政治或宗教的目的被确定在遥远的过去或将来,其内容是社会现实的一种间接的反映。古代埃及人创作了关于神与人相结合而生育王位继承人的神话,而古代以色列人则构思了关于上帝给那些不能生育的以色列先祖男性后代的神话。初看上去,两种神话似乎大同小异。不过,假如我们考察古代埃及和古代以色列差别巨大的地理和社会环境,并且把两种神话放在它们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加以分析,我们就能够看到两个民族的神话所折射的神与人和男人与女人之间不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