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49篇 |
免费 | 135篇 |
国内免费 | 4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04篇 |
劳动科学 | 16篇 |
民族学 | 145篇 |
人才学 | 174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1752篇 |
理论方法论 | 328篇 |
综合类 | 3299篇 |
社会学 | 387篇 |
统计学 | 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49篇 |
2022年 | 63篇 |
2021年 | 87篇 |
2020年 | 90篇 |
2019年 | 70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55篇 |
2016年 | 124篇 |
2015年 | 152篇 |
2014年 | 403篇 |
2013年 | 402篇 |
2012年 | 389篇 |
2011年 | 436篇 |
2010年 | 483篇 |
2009年 | 439篇 |
2008年 | 643篇 |
2007年 | 445篇 |
2006年 | 370篇 |
2005年 | 364篇 |
2004年 | 272篇 |
2003年 | 271篇 |
2002年 | 243篇 |
2001年 | 213篇 |
2000年 | 175篇 |
1999年 | 110篇 |
1998年 | 62篇 |
1997年 | 42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8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张栋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1):122-123,12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体育文化历史,对增强民族自尊心、发展现代民族体育文化,丰富近年我国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项目,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2.
953.
胡建次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3):72-75
我国古代诗歌意象批评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萌生期、成型期、繁盛期、深化期、完善期;其特征则主要表现在喻象性、张力性、审美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54.
贺佩蓉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5):125-128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文化居于核心地位,家文化既包括整个大家族系统内部的文化,又包括个体的家庭内部的文化。在中国人的价值系统中家的意识具有核心价值的作用,而以子女教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是家族延续的关键因素,因而中国人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这种重视通过家庭教育的思想、内容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955.
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发展大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都有其存在形式和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也是如此。探讨它的发展过程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存在形式,可以为当今的历史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经历了先秦、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发展阶段,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时期(1840年以前)的繁荣和嬗变阶段。本文旨在阐述这一发展大势,以就教于同人。 相似文献
956.
古代文学作为历史产物的优秀作品,不因时代的变迁、读者对象的不同而减弱其艺术魅力或丧失生命力。古代作品的内涵愈丰富、艺术愈精美,则其超时代、超阶级的感应力愈大。感应力愈强,则拓展读者的层面愈阔,接受者愈众。古代作品对现代人来说,因时变势异,从思想内容、名物典故、山川地理、典章制度到价值观、审美观、心理状态等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媒介手段由古汉语(文言文)到现代汉语(白话文)这之间虽有承传关系,但二者差异很大,今人要阅读古代作品第一步就是要打破“语言隔阂”,这就出现了为鉴赏文本创造条件的注解、疏证、笺说… 相似文献
957.
宣兆琦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1):43-45
文章就孙武故里问题、孟姜女故事历史原型问题和中国古代职业教育本源问题提出了作者的见解."惠民县说"是以唐乐安作为孙武的故里,"博兴县说"是以汉乐安作为孙武的故里,"广饶县说"则是以先秦齐乐安作为孙武故里的.孙武作为田氏贵族应是聚族而居于齐都临淄的,作为士人应是"群萃而州处"于临淄"士乡"的,无论如何是不会生长久居于"鄙"之"食采乐安"的.因而,临淄才是孙武的故里.杞梁妻哭夫作为孟姜女故事的生活原型,体现的是历史真实;而孟姜女故事作为杞梁妻哭夫的艺术演生,体现的是文化真实.只有将两个真实比对同步研究,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达到深化、完善的目标.中国较为全面、系统而深刻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初步形成于春秋前中期的齐国,它是管仲为创立霸业而推行的"四民分业定居"社会改革的直接产物. 相似文献
958.
刁生虎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5):49-52
中国古代的隐喻研究开始早、成果丰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品格:大量实例充分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在隐喻言说上更加侧重“隐”,强调“暗示”;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人就已经对隐喻的概念、原理、分类、功能、运行机制等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隐喻理论;中国古代的隐喻理论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由零散到系统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59.
廖克成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2):36-38
本文从长于说理、富于哲理 ;以简驭繁、言简意赅 ;清朴自然、情真意切 ;音韵和谐 ,语调铿锵四个方面探讨了古代散文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960.
本文从藏、汉、英三个方面介绍了《唐蕃会盟碑》西面碑文的情况,并进行注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