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36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36篇
管理学   393篇
劳动科学   10篇
民族学   136篇
人才学   160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484篇
理论方法论   273篇
综合类   2803篇
社会学   326篇
统计学   2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339篇
  2013年   341篇
  2012年   321篇
  2011年   368篇
  2010年   414篇
  2009年   377篇
  2008年   567篇
  2007年   385篇
  2006年   312篇
  2005年   294篇
  2004年   231篇
  2003年   235篇
  2002年   210篇
  2001年   185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107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根据日照长短和方向建构时空秩序,是中国古人对与自身生存息息相关的太阳长期细微观察的结果,这里存在着客观参照物的选择、主体思维方式以及学理层面的解释依据。  相似文献   
32.
复旦大学文博系考古队连续三年参加了三峡库区的文物抢救工作。对麻柳沱遗址和石地磅墓地进行了大规模地发掘 ,发现了史前晚期———明清等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存。同时还利用科技考古方法解读遗存信息 ,复原和重建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  相似文献   
33.
旅游伦理研究是21世纪旅游学和伦理学共同面临的一个前沿课题。我国古代思想宝库中有丰富的旅游伦理思想。我国古代旅游伦理思想大体可以归纳为:一、具有强烈的道德修身倾向的旅游伦理思想;二、返朴归真、独抒性灵的旅游伦理思想;三、尊重自然、保护旅游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伦理思想。本文通过对我国古代旅游伦理思想的发掘,从而为现代旅游伦理研究提供借鉴,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4.
高小康在《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撰文指出,中国传统叙事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深层结构:一是历史与道德统一的正史结构。历史与道德的统一这种深层结构对于官史来讲具有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它肯定了已存在的历史事实的合理性,因而也就在劝喻统治者重道德、重民意的同时保证了每一个朝代的统治都是天命所归,具有道德的必然。对于小说叙述来说则可能更多地是在满足一种道德需要。这种需要最终被抽象为善恶因果循环报应的叙述逻辑和在戏剧叙事中常见的“大团圆”式结局。二是从情感逻辑出发的历史批判性叙述结构。历史与道德统一的叙事意图是由社会文化传统和特定的意识形态派生的精神生产活动,而情感化的叙事则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表现。用情感逻辑来叙述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显现出来的是历史的不合理性。这意味着叙事有了与正史不同的意义。这类叙事通过强化表现历史的不合理性,而获得情感表现的强度。  相似文献   
35.
《清波杂志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版)系刘永翔先生校注宋周辉的《清波杂志》而成,前后历时六载,用功精深,学林甚有口碑。由于古代笔记涉及范围十分博杂,校注者亦偶有疏失。如卷四《修图经详略》条云:  相似文献   
36.
古代埃及面具因年代久远、遗存丰富、内涵深厚、制作精美而享誉世界。文章从宗教思想、死亡观、丧葬礼仪等方面 ,剖析了古代埃及面具文化的生长条件 ,并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面具作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37.
从中西比较的角度,探讨欧几里得公理法产生于古希腊的哲学基础,同时分析了古代中国不能产生公理法的文化层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38.
古代湖南旱灾发生的频率呈加快趋势 ,明代以前旱灾危害大于水灾 ,从明代开始水灾的危害开始超过旱灾。旱灾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 ,引发饥荒、死亡和其它灾害。  相似文献   
39.
关中语言是汉语中一支很古老的方言。周代“雅言”即镐京话,是有典籍可考的第一个汉族通语,是关中方言的源头。  相似文献   
40.
佛教传入中国后,一方面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广建寺刹,集结僧众,成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力量。对于集权国家而言,对佛教的控制和利用自然就包括这两个方面,一是改造利用佛教义理作为集权国家意识形态的附庸或者一个部分;二是将佛教僧团严格置于国家监控之下,使其既不成为政治上的异己势力,在经济上也不侵害国家利益。就后者而言,自佛教盛行的南北朝以来,历朝都设有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僧官制度,以实施对寺院僧团的管理,通过各级僧衙僧官来向社会僧团贯彻国家各项佛教政策和法规。但历代对社会僧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