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6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30篇
管理学   131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77篇
人才学   44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904篇
理论方法论   172篇
综合类   1962篇
社会学   236篇
统计学   2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207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235篇
  2011年   274篇
  2010年   249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281篇
  2007年   214篇
  2006年   202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平等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抽象的范畴,西方法学对平等理论的热爱和追逐从未停止过,从古典自然法学追求的抽象的平等的政治理想,到新自然法学对平等的制度设计的现实关怀,平等理论随着自然法学的发展实现了其自身的嬗变,这种改变也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52.
席慕容在她的作品尤其是早期作品中,不断地运用那些源自中华抒情文学的母题、古典的意象、包含着中华传统审美意蕴内容的文化符号。其中以闺思闺怨、相思鸟连理枝、思乡怀归三个母题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些母题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价值追求和审美取向,这种现象也表明了席慕容的创作思维及她的创作实际上并没有突破或者超越古典诗歌的题材范围。文化传统在现代作家笔下的回响,是一种族群文化认同感,也表明了席慕容创作资源主要是来自中国古代文学。  相似文献   
53.
有别于“都市风光”上海、“古典园林”苏州、“太湖风情”无锡,杭州作为“爱情之都”有着独特的旅游形象;与三亚、大连等城市所推出的诸如“浪漫之旅”一类的主题不同,杭州秀美的景色以及爱情旅游资源的总体优势是其他城市无法超越的。  相似文献   
54.
2013年10月,我随武铁夕阳红老年专列再一次“闯关东”——重游哈尔滨。 站在“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下,我的思绪又回到57年前:1957年8月,我所在的部队紧急登上了北上的列车。在列车上,部队首长进行了战前动员:“东方莫斯科——哈尔滨,正受到特大洪水的严重威胁,我们就是去保卫哈尔滨!”那一年,因为特大洪水的侵袭,使哈尔滨的最高水位达到120.3米,高出市区地面4米左右。  相似文献   
55.
2010年至2012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进入通货膨胀阶段已是不争的事实.古典货币数量理论认为,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影响物价水平的两个核心变量主要是货币流通量和商品交易量.有鉴于此,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是基于混合型货币超发和缺口型商品交易的缘故.因此,走出当前通胀,不仅要善于灵活运用货币与财政政策、调整投资策略、平衡和扩大国内需求,更要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使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56.
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调低为7.5%,是1999年以来的最低增速,甚至低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2009年增速(8.9%)。这引来了各界媒体纷纷猜想,是中国经济告别了高增长?还是仅在目前国际经济大背景下的暂时性的调整?中国经济发展是不是要走向停滞?今后的发展主要依靠什么支撑因素?我  相似文献   
57.
从"国"之大处着眼,从"家"之小处入手,是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逻辑理路。优秀传统家训蕴含着涵养家国情怀的价值源泉,它倡导"睦亲和家"的家庭理念,并推崇"公忠报国"的价值情怀。在推进传统家训的现代转换中加强家国情怀培育,要有鉴别地对待传统家训,更好地实现古为今用;要着力衔接当代家风建设,将其融入于日常的家庭教育之中;要创新表达方式,在生活化中融通家国情怀教育。  相似文献   
58.
59.
宋代以前,中国诗歌关于地震的书写很少。宋代出现了多首专门吟咏地震灾害和以地震命名的诗作,从群体和个体感受的角度描写了遭受地震灾害的民生疾苦,既继承了《诗经》援灾议政的传统,又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顽强无畏的精神,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显著开拓,标志着地震作为独立的题材在中国诗歌史上的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