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9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83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158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老伴     
海波 《老友》2009,(2):19-19
吕老师的一生有如流水行云。他为人洒脱,处事淡泊,所学的古典文学专业与政治不沾边,历届运动居然都和他没有什么瓜葛。在古诗文营造的清幽淡远的意境中,他告别讲台,怀抱绚丽的晚霞步入了人生暮年。  相似文献   
102.
俄罗斯古典文学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宝贵遗产,它对中国几代的读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苏联解体后,却出现了否定十九世纪古典文学的思想倾向。面对当今俄罗斯文坛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现象,如何正确评价俄罗斯古典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试图从如何看待俄罗斯文学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观,如何看待文学批评在文学史中的作用,如何看待审美和功利的关系等方面来解读俄罗斯古典文学。  相似文献   
103.
在20世纪海外汉学的译介与传播中,明清文学典籍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并在欧美世界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然而,关于斯堪的纳维亚世界的传译情况却较少有中文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究其缘由,北欧五国各自独立的语言系统及其根植于奥古斯丁-路德宗教传统的社会生活形态与汉语语境迥然不同。面对深刻的文化隔阂,如何将中国古典文学著作转换为当地喜闻乐见的文本形式并进行有效传播,则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切入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芬兰、瑞典、丹麦、挪威、冰岛)语境来考察明清古典文学的译介形态、发展脉络、基本特质及其传播模式,进而透过文本形式的分析来深入探讨其背后不同哲学思维与信仰价值的互动,将有助于了解中国古典文学在北欧的译介规律和传播动态。  相似文献   
104.
不能空手过     
(朱棣文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我不清楚自己是否符合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人的标准。去年在此演讲的是亿万富翁、小说家J·K·罗琳。她最早是读古典文学的。前年站在这里的是比尔·盖茨。他是个电脑呆子。今年糟糕了,就剩下我了。我没钱,不过我起码还是个书呆子。  相似文献   
10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典文学中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就是这棵文化之树上丰硕的果实,她们像和煦的春风,沐浴着我们的肌肤;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浸润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形成了深厚的中华文化积淀;又像那丝丝缕缕的花香,浸染着我们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6.
赵刚健 《江淮论坛》2004,(4):104-109
宇宙意识贯穿于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几个重要时代,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显在的不同的内容形态:半人半神的远古神话,极具时空穿透力和展示天国图景类的楚辞,从东晋延续至唐宋的“与宇宙同化同在”类的诗文,由“情意化山水”上升到“宇宙化山水”的表现荒寒境界类的唐诗。宇宙意识贯注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思想中,而成为潜在的丰富而深厚的美学意蕴:“以天合天”的自然朴素观,松动性和开放性的文学形象观,古典诗词的一种张力方向:“远”。古典文学作品的张力结构:“圆”。  相似文献   
107.
侯字燕(2004年7月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学位。主要著作:《夏完淳》《清华往事》。在《文学评论》《读书》《随笔》《光明日报》《百花洲》等报刊发表多篇文章。以下简称“燕”):宗璞老师,您好。春色已深,天气依然不暖和,您在小说里提过的“醒树风”却刮起来了。这几日您精神好吗?我们可以随便谈谈《红楼梦》么?  相似文献   
108.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通过剧中角色的冲突和抉择,描绘了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呈现出一种关于人性和道德的思考。它们旨在展示人类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寻求平衡的永恒挑战。首先阐述了法国古典文学与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区别,其次探讨了法国古典文学中“理性”与“感性”的主题,再次思考了法国古典悲剧是如何通过权衡“理性”与“感性”呈现的,并用《熙德》作为案例,从次分析了法国古典悲剧中的理性与感性,最后讲述了古典主义中的理性是如何被浪漫主义反驳的。  相似文献   
109.
作为日本古典文学体裁的一种,物语文学凭借其特殊的风格和内容形成独具一格的特色,是日本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由丰子恺翻译的《落洼物语》是该体裁的代表作品,它不仅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对后世具有警醒作用。本文针对《落洼物语》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解读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0.
杨华丽 《文史哲》2011,(1):109-115
冯沅君是中国著名的古典文学学者,又是五四时期的著名女作家。对这两重身份的解读,目前学界还存在太多缺失,而对《淘沙》这篇重要作品的忽略,就是其表征之一。《淘沙》这篇杂感共三部分,分三次登载于1924年的《晨报附刊》。从冯沅君的古典文学研究生涯来看,1924年是一个过渡期,而《淘沙》中的《郑振铎君中国文学者生卒考》所体现出的优秀品质———较强的学术敏感性、洞察力以及重文献、言必有据的治学方式等,一方面体现了冯先生前期所受学术训练的成果,同时也预示了冯先生古典文学研究的品格、气象与格局。从冯沅君的新文学创作历程来看,1924年是一个光辉的起点,《淘沙》中的《郭沫若君的十字架》体现了冯沅君对浪漫抒情派的文学主张的认同,也为我们读解冯先生自身体验与其小说中所描述的悲剧性情感冲突提供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入口。从《淘沙》的第三部分《朱谦之杨没累两君的荷心》可以看出,冯沅君对书信体之于展现主观个性、营造抒情氛围的作用有着清醒的认知,并在此期的小说创作中多有实践。所以说,《淘沙》是我们深入探讨冯沅君的古典文学研究和新文学创作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