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2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48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05篇
人才学   13篇
丛书文集   422篇
理论方法论   46篇
综合类   682篇
社会学   70篇
统计学   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层状地貌的广泛分布形成了西南地区的一个主要特;证据表明本区发育了一级夷平面,二~三级剥蚀面及多级河流(湖滨)阶地,并构成了三种层状地貌结构,即:夷平面—剥蚀面—湖滨阶地—湖积平原—湖泊;夷平面—剥蚀面—河流阶地;夷平面—剥蚀面。  相似文献   
42.
骊靬文化是近年来史学界一个热点话题。一方面,着重于一些历史细节的梳理与比较,如对其字词演变线索、对"骊靬"之名的来由属地与渊源进行了推测;另一方面,结合军事文化、基因旁证,以及参照世界古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建筑史等领域的诸多线索,从特定的历史地理视角来分析与审视这一文化现象,尽可能客观勾勒骊靬文化的历史轮廓。我们应该置于更广阔的视角中去体会这一问题所展现出的文化包容的辩证内涵,获取文化动态演变中富于哲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43.
新疆古称西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已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新疆吸收各国文化并兼容中原文化之优,成为欧亚大陆文化交融的摇篮。  相似文献   
44.
挚友吴先生是古徽州(现黄山市)歙县昌溪一位大徽商的后裔。虽经“文革”十年浩劫,仍保留了其祖、父辈的部分遗物。尤其是一些清末民初的老相片,令我惊叹。而其中一张其祖父在“北京歙县会馆”天井院内和徽商们集体合影的老相片,更显弥足珍贵。(见图)  相似文献   
45.
我们这里所说的“歙县会馆”,是指明、清时期建在北京的歙县会馆,而同时期歙县也在武汉、扬州等好多地方都建有会馆,则男当别论;我们之所以要在诸多会馆中,特别对“歙县会馆”加以专论,不仅是因为歙县是古徽州的第~大县、是古徽州府衙的所在地,而且更因为“歙县会馆”最具徽州会馆文化特色、已经成为中国会馆文化研究界公认的“标本性载体”。  相似文献   
46.
形声字"豫"从"象"得义,说明豫地有象;"个"本为名词,指竹竿,后语法化为一般量词,说明中原地区曾盛产竹子;"贝"族字多于钱财相关,反映了贝曾是古代的实物货币,贝的大量而广泛使用说明此地曾产贝类."象"、"竹"与"贝"均为亚热带或水族物产,现在在中原地区已消失或很少见,说明古中原气候跟现在比可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语"望梅止渴"也能说明类似问题.考古学及地理学的成果也支持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47.
曾丽容 《中国藏学》2016,(3):164-170
苯教研究是现代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古藏文文献中出现的"■"(苯)一词成为苯教学者论证苯教渊源及其早期历史的基本证据之一。但是古藏文中"苯"与苯教典籍中"苯"的含义却相去甚远,与现代藏语中的"苯"也不是一回事。与之相类似,"■"(辛)也是藏文典籍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词汇,且与"苯"关系密切。作为西藏早期历史研究之一,笔者梳理和对比敦煌藏文文献与苯教典籍中的"■"和"■"的不同含义,通过其词汇意义的历史变迁,结合苯教典籍、教义教理和僧伽组织及寺院的形成时间,结果证明:吐蕃时期的"苯"还只是西藏本土的巫术仪式之一,并非苯教;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宗教,苯教应是在吐蕃王朝结束之后才正式形成。苯教虽然以西藏本地的原始信仰为基础,且名称也源于古代,但是苯教的"苯"不等于古藏文文献中的"苯"。  相似文献   
48.
陈践 《中国藏学》2016,(4):24-33
本文是解读过去发表的吐蕃文献中之古词语内涵,这些典型语词,《藏汉大辞典》中未被收入,或者,即使辞典收入此语词,也不是吐蕃文献中之古词,二者只是同形字而已,如■■,《藏汉大辞典》中为"主义",但在吐蕃文献中作"为首者"解。本文所述之某些古词之汉意,有的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发表的古文献中已有定论,只因《吐蕃古藏文辞典》迟迟未能问世,致使研究者没能利用前人成果,造成二次误译,故不揣浅陋,将典型古词语梳理一遍,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49.
徽州人的中秋节,虽然已渐渐淡出入们的脑海,但这些微州文化的记忆却更加显现了它的珍贵。徽州人的中秋节,满盛着秋的丰收,洋溢着秋的欢乐。在古徽州,中秋之日,和中华民族大多数地域一样,也都要饮酒赏月,全家团聚吃团圆饭,庆贺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然而徽州各县也还有一些自身特色的庆中秋习俗。歙县农历中秋,差不多家家要做甜酒酿,  相似文献   
50.
本文从货币文字(口丄 )、(口丄 )、(口丨)的音读入手,通过对甲骨文辞例的检讨,并结合古器物形制,释得前揭三字与(丅口)、(口丄口)字均为钲的象形字;并进而考得(口丄口)所记录的国族名就是后世所谓的狄族;(口丄 )、(口丄 )、(口丨)、为"呈"的古字;释得(否殳)当隶作(钅刂殳),读为"政",训为控制;(丨口)为<说文>"抍"字或体;(乂口丨)字像人双手持一"钲"形农具芟草状,确为"芟"字异体,只是该字所从的(口丨乂)不能视作"殳"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