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章太炎宣传亚洲文化,主张"国粹",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以"驱除鞑虏",建立民国;他鼓吹"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但其所说的"国粹",不如说是"亚粹",其所言宗教,其实是佛教.他主张"亚洲和亲",建立民族纽带,"期使亚洲已失主权之民族,各得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而其值"五四"新潮席卷之际,孜孜于"亚洲古学",寄思于"旧日文明",则落后于形势,站到了新文化的对面.  相似文献   
12.
伊藤仁斋是日本德川时代的思想巨擘,他开创的"古义学派"为古学派的重要构成部分。观其一生,他的思想围绕着中国舶来的朱子学,发生了"崇朱"、"疑朱"、"反朱"的演变轨迹,这一过程也是仁斋古学的形成过程,因而,对仁斋思想转变因素的分析,不但有助于了解仁斋古学思想形成的复杂过程,还可以从"长时段"的视角中折射出仁斋古学思想在古学派及德川思想中的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13.
古学与今学是东汉经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内涵复杂,既指两组不同的经典,也指不同的学派和学统,也涉及不同的治学方法、阐释体系和风格。古学、今学观念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西汉"独尊儒术"之后博士学官与民间儒学研究的制度性对立。它们同西汉时期的古文、今文概念有关联,但是不同。  相似文献   
14.
南岳尊者慧思大师之《大乘止观法门》,依如来藏教而融释地论、摄论唯识古义,与后世慈恩所弘唯识之学,颇见教门开合之异趣。空谷希音,创解奇发,于理于义,极善成立,发皇大乘唯心,慧光足照千古,论其玄理幽旨,可比肩《起信》称双璧焉,或即思师晚年自用之秘密行法。兹于论中简择撮略其要,与彼唯识古今之学互检对勘,略辨南岳大乘止观之玄义。  相似文献   
15.
在扬州学派早期诸家中,贾田祖年辈最长。受清初以来朴学思潮影响,贾田祖由酷爱诗歌创作转而首重经学,是扬州文化风尚由"虚"转"实"的范例。随着乾隆朝扬州文化的复苏与一批学术新锐的涌现,他率先提出重振扬州学术的要求。他兼综顾炎武与惠栋、戴震等诸家学术思想,初步树立了扬州学派考求古学的学术宗旨及治学规模。他的学术思想,是凝集扬州学派早期学者群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6.
古学与国学是两个不同的学派.古学属儒学范畴,国学则是试图超越古学的一个学派.试从比较的意义上,对荻生徂徕和本居宣长的有关思想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中国的新旧之交,面对古籍散佚,传统学术零落的状况,国粹派奋起整理“遗书”,他们收集宋明遗民著作,排抵专制学术,强调稗史对保存故实的作用,重视中华群萃。国粹派对“遗书”的整理反映了国粹派学人的“国粹”观念,“国粹”具备近代民族国家认同意识,反叛文化专制,提倡新史学,期望由存真而至美善地“复兴古学”。国粹派“保存国粹”与“复兴古学”的本意不是守旧,而是希望从传统学术中寻找到接引文化转型的元素。在辛亥革命结束后,“古学复兴”的重心由排满转向了留真,国粹派虽然没有实现再造文明的理想,却在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学术由经入史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在民初趋新学者的认知中,20世纪20年代的国学机构有三类,即赛先生的“国学”、冬烘先生的“国学”和神怪先生的“国学”,分别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无锡国学专修馆和上海同善社的国学专修馆为代表,前者总试图区分于后二者。但当时还有一些较难纳入这三类的国学机构,比如东南大学的国学研究院就与北大国学研究所异中有同。而更年少的新人物甚至连北大派国学也不予承认,他们认为治国学者皆不“科学”。与趋新学人意愿相反的是,由于各类国学机构研究的对象接近,整理国故客观上多少起到了沟通新旧的作用;但新派对旧派有意识的排拒远胜于基本是无意识的沟通,“国学”一名终于不立,不得不在反对声中逐渐淡出思想和学术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古学复兴是清末国学保存会同人对他们所参与的国粹保存运动的定位。一方面,文艺复兴被当时的思想界描述为欧洲近代化史的起点,另一方面,国学保存会所谓的“古学复兴”,又有其独特内涵。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打破官学独尊,提倡独立思考;二、继承有清汉学传统,“复兴”古学;三、倡导国语写作。因此,古学复兴的思路看似西学影响的结果,但对它的解读,又离不开对中国、尤其是晚清以来的学术史的了解。本文从清代学术史发展变化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了初步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