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4篇
丛书文集   211篇
理论方法论   38篇
综合类   427篇
社会学   1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论赵秉文的七言古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秉文是金代中叶著名的诗论家和诗人。他主张作诗要师法古人,通过“不执一体”的模仿途径,最终达到“自成一家”。其七言古诗成就较高,多登临览胜之作,亦多国势衰微的感慨,诗风雄放杰出,豪迈刚劲,在学习李白、杜甫、苏轼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身特色。他的理论和实践,开启了金代诗坛学习唐人的先声  相似文献   
72.
中国古诗因其形式整齐、韵律严格、修辞手段的多种多样一直是译界难点。本文试图从意象、用典、音韵和修辞手段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古诗英译中的不可译或难译因素。同时,又尝试从奈达的形式对应和功能对等理论,来探讨古诗英译的可译性和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3.
民国时期的清词选本选型多样,各阶段的清词选编选也显示出各自特点。清词选本在词学史与民国词史等方面,具有多重意义。它既有助于我们对清词文献的整理,也有利于对清词史的把握;既可为清词的编选提供借鉴,也有利于从考察民国词人的创作理论来探寻民国词坛、词风的渊源。  相似文献   
74.
张祜是中晚唐时期最著名的处士诗人,有500余首诗歌作品传世.其咏史怀古诗,立意深刻,往复低回,在对往史的咏叹中,寄寓着对现实的深深悲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展示了诗人的思想与个性.  相似文献   
75.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常吟古诗,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学的兴趣和敏感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6.
关于<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地位的研究,今之学者多从<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以及<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的关系入手,而对于<古诗十九首>与<诗经·国风>关系的论述尚未有专题论文涉及.本文拟从:叠字的运用与语词的化用,章法结构的承袭与比兴手法的运用等两个方面略加论述,从而理清<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真正地位.笔者认为: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古诗十九首>远承<诗经·国风>,近接汉乐府,下启建安诗歌,于中国诗歌之发展可谓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77.
《古诗十九首》之所以成为千古至文,不仅是因为它以娴熟的艺术技巧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更在于它抒写了汉末文人在极尽人间忧患之后真实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人生本质所进行的深邃思考。表达了一种人类的同有之情。  相似文献   
78.
中国古代诗歌选本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三条线索中:一是分类选编的承传;二是分体选编的承传;三是分人选编的承传。古代诗歌选本的承传,为诗歌选本发挥欣赏、批评与文献传播的多方面价值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9.
语境是翻译中的重要考虑因素。英译语言精炼的汉语古诗,更需要结合语篇语境、情景语境及文 化语境三个方面的知识仔细解读原文,才能用译入语努力再现译出语的意象和意境。  相似文献   
80.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如能在中小学阶段让学生积累足够多的古诗文,则不仅能启迪人的心智,且能享用一辈子。然而,由于学生的年龄关系,单调、乏味的背诵不仅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大量文化资源来说也是一种浪费。因此,要让学生在优美的情境和环境中体会和鉴赏古诗文,陶冶情操,培养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