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4篇
丛书文集   122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334篇
社会学   1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51.
及物性属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概念功能,通过句式的选择反映人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意象”是认知语言学从心理学引入的重要概念,指词语在心里唤起的主观体验,二者之间具有描写和解释的关系。本文将系统功能语法和认知语言学结合起来,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通过对《枫桥夜泊》英译文中的及物性分析,来揭示句武背后译者组织经验的认知倾向和塑造的意象效果。  相似文献   
152.
《琼州学院学报》2015,(6):18-24
身份认同是学术自觉的前提,没有深刻的身份认同就没有真正的学术自觉。人文学科学术研究的思维动向、价值取向、功能指向应表现为以学术为天职的学者高风与审美境界,与科研的工具化、功利化相较而言,艺术化、学术化存在乃学者生命的内容与形式。木斋的古代文学研究,特别是汉魏古诗为中心的研究,历经发微与解构、考释与重塑、确证与跟踪,处处体现出鲜明的学术自觉意识,究其主因缘于其探究真理为最高鹄的之身份认同与学术自觉产生的不竭动力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153.
T·S·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论意象观与中国古诗意象说跨越时空产生惊人的契合,但学界对两者间的内在本质差异缺乏深度挖掘。从诗歌意象语言营造切入,通过对比辨析两者在意象并列、并置、叠加、对比、辐射等五种意象营造方式上的异同,可探究两种意象观在意象选择、象与象间、意与象间的内在本质差异,从语言体系、哲学观等方面可探究造成差异的成因。中西诗学话语在比较中方能瑕瑜互见,相互间的互补对接正是东西方诗学平等对话的契机所在。  相似文献   
154.
黄玲艳 《新天地》2011,(6):20-21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语言清新,情趣盎然,意境优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它是语言的艺术典范,讲究平仄,押韵,文字凝练。本身的含义,韵味仅凭语言描述,很难领会诗的意,诗的关,加之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诗歌的时代背景,人物思想难以理解。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困惑所在。如果教师能很好的引导学生领悟诗的真正内涵,不仅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55.
《琼州学院学报》2017,(6):37-43
古诗十九首》以其极高的艺术成就被刘勰赞誉为"五言之冠冕",其文采温丽,但诗意悲远;情感真挚,却显苦闷颓废,含有浓烈的"末世情怀"。《古诗十九首》产生于战乱频繁,人民生活流离失所的东汉末年,从6个方面可以看出这些诗歌中所蕴含的"末世情怀",即诗歌书写的时间轴、地点轴、人生短促的感伤、及时行乐的描写、失意人生的痛苦和离散人生与情感失衡。饱含"末世情怀"的《古诗十九首》给了盛世和衰世的中国文人们创作灵感和营养,是中国抒情文学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156.
正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诗词优美的节奏,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给予人心灵的享受,文化的熏陶,人格的锤炼。《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应该包含语言文字的训练、思维的训练(工具性)以及人文教育(人文性)。那么,怎样在小学古诗的教学中体现两者的统一呢?笔者在执教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与尝试。  相似文献   
157.
中国古诗叠词模糊美的英译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诗中的叠词具有意味悠长的模糊之美,但却是古诗翻译的难点之一。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诗中叠词的模糊美,并指出中国古诗在英译时遇到的各种难处,最后总结出在英译中有效再现古诗模糊美的三种翻译策略,即等值再现、等效再现和功能再现。  相似文献   
158.
欧阳 《新天地》2011,(2):25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一首《春日偶成》刚刚吟罢,一首《绝句》又以稚嫩的童音在客厅里回荡起来……这是我家诵诗擂台赛比赛的一个场景。退休在家,我订了很多报刊,其中有一份是辅导小孙子用的  相似文献   
159.
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知识分子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汉末年,政治腐朽,社会黑暗,文人们面对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社会现实,痛感生命的短促悲苦,人生的坎坷无常,并由此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这在情绪上的直接表露便是孤独,便是对时间之流、生命之本的追寻,便是对人生怀疑而产生的感叹哀伤,对因人生短暂而产生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60.
柳春蕊 《阴山学刊》2007,20(3):33-38
从史书材料、五言诗在汉代创作情况、对锺嵘和刘勰相关观点的辨析、与《古诗十九首》比较等六方面对《文选》所收李陵诗逐一考证,可以得出结论,《文选》所收三首“李陵诗”应当是李陵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