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4篇
丛书文集   122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334篇
社会学   1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如能在中小学阶段让学生积累足够多的古诗文,则不仅能启迪人的心智,且能享用一辈子。然而,由于学生的年龄关系,单调、乏味的背诵不仅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大量文化资源来说也是一种浪费。因此,要让学生在优美的情境和环境中体会和鉴赏古诗文,陶冶情操,培养情趣  相似文献   
62.
王安石的咏史怀古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家坤 《晋阳学刊》2005,(4):124-125
王安石的咏史怀古诗善于抓住历史与现实的必然联系,多方面展现宋代的社会生活和诗人的胸襟抱负、人格理想,其议论精警,风格沉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对中国古代咏史怀古诗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3.
“五四”时期的古诗今译活动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新诗”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古诗今译是对“新诗”写作的有益探测和锻炼,而古诗今译所生产的文本,也是一种“新诗”,一种被更新的诗。就整体而言,古诗今译最重要的意义,是为早期新诗的合法性提供了一种姿态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64.
古诗十九首》的形成一直备受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认为《古诗十九首》在内容、形式和语言方面带有明显的文人特征 ,且与乐府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具有乐府民歌的许多特点 ,因此应该是文人在乐府民歌基础上的创作  相似文献   
65.
及物性系统理论与唐诗《春怨》的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春怨》原文及其八种英译文进行经验纯理功能的及物性分析,可以探讨古诗英译的得失,并检验功能语法在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方面的可行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66.
许渊冲先生的古诗英译实现了他所提出的"三美"目标,他的翻译艺术精湛老到,炉火纯青,远非其"三化"之方法所能概括.文章拟对许先生在古诗英译方面的独特技法和策略进行小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67.
译诗应在忠于内容的基础上,注重形式信息的传达,以尽量减少翻译过程中诗文美的流失.切不可囿于内容而轻形式,如此译文难免流于平庸,丧失了原诗的光彩和魅力.为此,本文从形式美之一的"音韵美"的角度出发,本着将这一国粹在异域文化中能够尽善尽美地展现的宗旨,结合英诗押韵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实例,详细阐释了古诗英译过程中"音韵美"的再现问题.  相似文献   
68.
诗歌通常被认为是高度表达作者个性与内心世界的一种艺术形式,尤其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评论传统中,"知人论世"成为基本的评判准则。与之类似的,"赋诗以观志",即通过诗反观或推测作者的情感、品格与境遇,也反映了远离当时创作环境之人试图接近诗歌"初始"面貌的努力。然而,诗与人之间联系的相关度与可靠性并未得到深入的考量。在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一系列先唐古诗(包括乐府)中,一方面,为数众多的异文将使后世"一字千金"的评价显得暧昧可疑;另一方面,频繁且几乎以固定模式出现的某些套语迫使读者不得不重新思考从文本回溯到创作者或时代背景的努力能否达到。因此,"诗可以观"的古老理论面临着双重考验。  相似文献   
69.
<正>《琼州学院学报》开设的《古诗与汉魏六朝文化研究》专栏,包括本期已经四期,对以《古诗十九首》为中心所连带六朝文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成果斐然,值得祝贺。主编邀请我来主持此一期专栏,惶恐惶恐!专栏此前的几期以我的汉魏古诗研究作为讨论中心,原本我是不应该参与的,学者理应专心研究,而不承担传播和接受的学术史责任。《琼州学院学报》开办的此专栏,截止本期,所发表的十余篇论文,确实很有特色。就其作者而言,多为青年才俊;就其作品而言,视角新颖,才华横溢。在我们面前,展  相似文献   
70.
近百年来的中国诗歌因其发生机制、传播途径,特别是其内在生命体验、思想意蕴和书写方式所呈现出的与民族古典诗歌极为不同的新质,故而被命名为新诗。这一命名,使得它与民族诗歌传统的关系在特定历史时期不断地被人提起。特别是以世界性眼光评说其特征与成就时,有人责难它因切断与民族诗歌传统关系而失去民族个性和汉语独特的张力,有人则认为它的现代性活力正是由于摆脱民族诗歌传统束缚后向外国学习的结果,也有人看到了它与民族诗歌精神之间难以言说的关联所带来的复杂性。与民族诗歌传统的关系确实是考察、言说新诗最重要的角度与话语平台,然而,这一关系因长期以来许多言说者过于激动的情绪而一定程度地被扭曲或膨胀了。言说者个人的许多情绪性话语被阐释到了这一关系之中,不仅使这一关系在评说新诗时的有效性没有被充分利用,而且关系本身也因情绪化阐释而变成了一个问题。 所谓对新诗与民族诗歌传统关系的重审,就是要剥离长期以来积淀、附着于这一关系上的多余话语,回到关系本身,以新诗既有的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未来发展为目的意识,用现代眼光对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重新追问。诸如,新诗发生之初,诗人们到底是以怎样一种姿态面对、审视民族诗歌的?他们言说、择取民族诗歌传统时遵循的话语逻辑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