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4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4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5篇
人才学   12篇
丛书文集   522篇
理论方法论   72篇
综合类   1089篇
社会学   54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莫言的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之间存在着某些人物、故事情节和意象反复出现所形成的自涉互文性。这种互文性呈现为后文本对前文本的增补或改写,因而具有小说叙事学的功能和价值。在其不同的小说文本中,"莫言"作为叙述者的现身说法或后文本对前文本的提及、重述,在某种程度上又构成了小说的元叙事特征。这种互文性还具有文本间的对话性质,产生的是不确定性与增殖性的意义。自涉互文性凸显了莫言早年以饥饿、孤独、屈辱、恐惧为核心的苦难记忆与生活经验对其"高密东北乡"文学(小说)王国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82.
李兴阳  丁帆 《天府新论》2013,(3):150-155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流动农民”叙事,是最引人瞩目的叙事现象.乡土作家作为叙事主体,其不同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叙述选择,使被表述的“流动农民”及其流动经验和城市体验呈现出斑斓驳杂的文化色彩与复杂多变的精神向度.如何理解和评价现代城市文化与前现代的乡村文化,如何理解和评价“流动农民”遭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精神问题,如何理解和评价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历史意义及其各种悖谬,所有这些现实矛盾与疑问,都给中国作家尤其是乡土作家带来了价值选择的巨大困惑.  相似文献   
83.
在中国当代历史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中 ,“史诗性”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但在 80~ 90年代的文学中 ,反史诗性是先锋文学和新历史小说解构宏大叙事的基本策略之一 ,它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中另一种历史叙述。本文论述了反史诗性的三个主要表现 :质疑客观真实、颠覆英雄神话和消解庄重风格 ;主要结合新历史小说 ,论析了文学转型中小说家的历史观念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84.
谜题电影是近年来新兴的电影类型,本世纪初国外学者纷纷研究这一新课题,然而至今未引起国内学者关注。不可靠叙述是该类影片的基本特征,从讨论不可靠叙述基本理论入手,论证不可靠叙述者是谜题电影的谜题机制之一。华语谜题电影的不可靠叙述者可以归类为"心理障碍叙述者""高智商叙述者""抒情叙述者";这三类叙述者相应产生了三类谜题电影,即"心理学谜题电影""高智商谜题电影""抒情式谜题电影"。  相似文献   
85.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女作家,翠姨是她最后一部作品<小城三月>中的主人公.萧红采用平视叙述视角,使人体会到翠姨之死,一方面是呼兰小城那愚昧、保守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另一方面翠姨自身软弱的性格和对男权至上传统道德观念习俗的认同深深毒害了她的思想,这也是她悲剧归宿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6.
"被"字句作为被动句的特殊句式之一,很早就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对于"被"字句的语用功能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被"字句,通过汉语母语使用者"被"字句的使用情况,并透过语义色彩来展现其复杂的语用功能,方便我们以后准确理解、恰当运用这种特殊的句式,从而把握多彩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87.
文章从建构论的立场出发,认为新闻叙述与社会文化的主导面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进行当代新闻史书写时,对近六十年来新闻叙述之变化的梳理,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层面。这种变化应为结构性和总体性的,而非偶发的和琐细的。通过对中国当代新闻经典报道的分析,文章证明新闻叙述中的结构嬗变的确存在,并且有其内在特性。文章认为,六十年新闻叙述的结构嬗变,并非是割裂式的变化,而是充分体现了延续性和灵活性的"凝结"与"再造"。这一新闻叙述结构嬗变的特点,既显示出当代新闻活动在稳中求变的发展脉络,也凸显出在多重社会力量铰合下新闻改革的含混与困惑。  相似文献   
88.
凯瑟琳&#183;曼斯菲尔德是英国当代著名短篇小说家,她以特有的创作才能伫立于世界文学领域。本文从语言包括措辞和修辞以及叙述形式等两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帕克大妈的一生》的写作特色,以展示该小说的魅力和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才能。  相似文献   
89.
文章从小说的现代性叙事结构、心理暗示性的叙述话语、传统文学因素的留存三方面出发,阐述小说<石秀>在挖掘了一种现代性意味的心理--被压抑的性心理的同时,也实现了文本对西方现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因子的融合.  相似文献   
90.
热奈特的<叙述话语>对<追忆逝水年华>一书的分析有不少可足思考之处,并且也能够引申开采增强我们对西方现代小说的认识.它构建了一套研究叙事话语即叙事文本的概念体系,但比较生涩.这一体系有不少重要的范畴、概念取自语言学,有的概念科学性不足,有的概念则是隐喻,还有的概念完全是作者故意的花样翻新.概念的生涩,在俄国形式主义中就存在,但到了法国叙述学中,则十分触目了.巴尔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就曾用过三个生涩的概念:迹象、催化、情报.托多罗夫在<文学作品分析>中,还沿用了"迹象"这个生涩的概念.生涩的概念多,这种情况,当然同法国结构主义在兼取语言学与符号学上表现了更大的热情有关,同时也表明了以科学主义为目的的结构主义思潮,在其理论构建中对科学性的要求并不严谨.问题还在于,热奈特所建构的这一套概念体系中的许多概念对于分析叙事话语用处不大,一定要加以运用的话,只有徒增繁冗,它们对于叙事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的理解,都并非必要.当然,热奈特这本书中也有一些概念对于分析叙事作品是很有用的.比如省略、停顿、概要、场景是构成叙述节奏的四种运动形式以及时间倒错亦即组织叙述话语的种种方式,还有对于故事内外的叙述主体与受述者的区分等等,这一些内容都是值得肯定的.从方法上说,作者写得好的,基本上都是从文学传统、传统标准出发,以对照<追忆逝水年华>,来揭示后者的独特性的章节.也就是多少体现一些宏观眼光与历史感的章节.然而这些章节,采用的大体都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作者所说"我必须承认在寻找特殊性时我发现了普遍性"的话是不符合他这本书的实际的,他所说"我在此提出的主要是一种分析方法"的主要目的,远未达到.作为一个结构主义者,重视共时,忽视历时,是必然的,但由于作了大量的实际的文本分析,使得作者多少具有了一些小说史感,但总的来说,热奈特的历史感还是薄弱的.同其他结构主义者一样,他的兴趣在理论的构建上,一切结构主义者所不明白的是,没有深刻的历史研究,就不会有正确而比较全面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