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70篇
  免费   209篇
  国内免费   49篇
管理学   1235篇
劳动科学   65篇
民族学   133篇
人才学   379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2339篇
理论方法论   551篇
综合类   4481篇
社会学   869篇
统计学   67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45篇
  2022年   157篇
  2021年   235篇
  2020年   272篇
  2019年   309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96篇
  2016年   238篇
  2015年   457篇
  2014年   754篇
  2013年   593篇
  2012年   679篇
  2011年   679篇
  2010年   650篇
  2009年   704篇
  2008年   1069篇
  2007年   623篇
  2006年   423篇
  2005年   452篇
  2004年   345篇
  2003年   283篇
  2002年   252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60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利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非遗建设与之契合,而海洋非遗转化利用亟需相应司法执法的体系化保障。以海洋非遗大省福建为例,应当直面海洋非遗分类、主体认定难等相关司法执法问题,检视海外与产业融合的保障激励制度,依法实施对再创新权益认定的司法保护和转化利用权益分享的执法保障,以体系化的整体保护理念推进海洋非遗转化利用的“海洋非遗+数字文旅”深度融合。其中,对本土海洋非遗技艺转化利用载体的私权利保护是司法执法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92.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惩治生态环境犯罪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司法大数据对我国刑法规定的生态环境犯罪的发案情况、基本样态、核心成因与治理之策等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研究表明,运用刑法手段惩治生态环境犯罪在我国取得了初步效能,尽管污染环境罪等典型生态环境犯罪的发案率近年来处于冲高回落阶段;但由于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与生态要素的交互在空间与密度上依然广泛与密集;基于刑法惩治所压制的生态环境犯罪发案与犯罪的原始动能之间仍呈现出一定的二元离散;部分生态环境犯罪发案显示出犯罪人基于生活利益而获取自然资源的客观情形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依然存在;提升刑法治理生态环境犯罪的效能尚需多方参与、多元共治、多维提升,从而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步高质量发展。就微观层面而言,基于司法大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由于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等公共政策的影响,自2020年以来我国生态环境犯罪的发案数量呈现出巨大下降。但需明确的是,此种下降具有强烈的外部性与暂时性,在本质上是由于人民群众基于居家不出而形成的。随着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常态化、精准化,...  相似文献   
93.
司法民主仍然是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核心价值和支撑,要更新形式民主观念,强调人民陪审员的独立思考、获得充分资讯和协商对话.人民陪审员制度要发挥司法功能,塑造司法的主体权威、过程权威、结果权威,提升社会对司法公正的认同感,形成司法领域的公共理性,最终实现提升司法公信力这一制度目标.人民陪审员实质性参与审理需要有效的配套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4.
2021年,司法改革伴随着政法教育整顿运动继续推进。改革在完善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完善统一法律适用机制、加强诉讼监督等方面有所进展。民事诉讼法修订,跨地域、级别调用检察官的做法,认罪认罚案件的量刑规定,有所争议。开展政法教育整顿有利于促进从政治信仰到法治信仰的形成,增强对政法的监督,落实部分关键性机制,并促进新改革机制的形成。但它也存在加剧行政化色彩、管理难度大等局限。因此,既要发挥整顿的制度效用,亦可考虑将其建设成一个以一定年限为间隔的常规性司法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95.
调查研究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献计出力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坚持把调研作为做好政协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形成自觉、形成制度、形成习惯,并从政协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出发,从选题、调查、立论到实际运用都注意扬长避短、体现特色,才能有效地提高政协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96.
杨翠芬  常素凤 《河北学刊》2008,28(3):176-178
社区矫正是当代中国刑罚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目前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存在法律依据不足、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尽科学合理、任务不完善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完善立法、建立专业化的社区矫正机构和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等建议,以期促进社区矫正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97.
作为法律三段论大前提的裁判规范应当是一个经过严格证明合乎法律并对某具体案件事实具有规范作用的命题,它是裁判者衡量或判断当事人的行为有无违法的重要尺度,是决定当事人是否承担法律责任的理由和根据。然而,法律条文中的法律规范不是针对某一具体案件,具有抽象性、模糊性,不能直接成为得出判决结论的正当理由,因而在法律推理过程中应当运用某种有效方法对它进行证成,使之既具有合法性又有合理性。裁判规范融贯性的证成需要一种旨在达成合理共识的论证程序。只有在达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才有实现融贯的可能。  相似文献   
98.
胡敏 《天府新论》2023,(3):73-84
远方的中央权力所构筑的成文法、生疏的公务机构所组成的职业化和冷峻的绩效主义所铺就的标准化,成为现代司法体系中的标配。与传统、本土的“父母官”式的熟人社会司法相比,“陌生”成为现代司法体系的另一面。此前对司法信任的分析,要么致力于司法权威的塑造,要么专注于公平正义的获取,这两者无疑都构筑于认知和理性之上,但却忽视了支撑人类结成社会的另一关键要素——情感。而“陌生”正是情感无以获取信任的重要前提。在今天这个社交媒体和信息技术时代,“远方的哭声”和“附近的丧失”更是加剧了这种剥夺信任的陌生感。司法何以在陌生中立信?本文尝试以法律史中的一场“本土和外来”,亦即“熟悉和陌生”的普通法与衡平法之争,辅以对信任的法哲学分析,来解读现代司法中的信任危机,展示那一代法律人是如何运用手上的智识武器化解这场危机的。由此揭示,作为“陌生”对立面的“本土”,其真正的价值并非被虚构出来的“资源”,而是真实被感知的“信任”。在此基础上,由理性和感性共同塑造的信任才能真正让司法立信。  相似文献   
99.
100.
在刑事庭审中.举证集中性原则是集中审理原则的重要体现之一。该原则的具体内容应当包括控辩双方厚则上都只有一次向法庭举证的机会.并且一次性将本方所有的证据向法庭提出举证。不得保留或拖延。贯彻该啄则要在法院审理期间限制控方的补充侦查次数、期限以及二审法院不得以证据不足为由发回重审。因此,我国确立这一原则.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和节约司法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