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26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许艳娜 《管理工程学报》2002,16(Z1):171-173
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了项目合同纠纷的解决,一方面将规避产生项目合同纠纷的因素归入到"纠纷解决"的范畴,分析了产生项目合同纠纷的法律因素;另一方面对项目合同纠纷解决的几种途径作了分析和比较,使项目管理者能选择最有效的途径解决纠纷,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及项目目标的的完整实现.  相似文献   
32.
合同纠纷的难点在于合同性质及合同法律关系的认定。本文以一则真实的案例为起点对合同纠纷案件涉及的系列问题进行探讨。通过案例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其一,在认定合同的性质时,不能仅看合同的名称和合同的内容孤立的判断,而应该采取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考察订约目的以及实际履行情况加以综合认定;其二,关于买卖合同司法解释三的第一条(以送货单、结算单等认定合同成立法律应该支持)的解读,这一条款并不意味着法律对合同形式要件的放宽,而是出于解决纠纷的要求,是一个技术性规则而非价值性规则;在价值层面,为了更好地维护当事人利益,还是应该重视合同的形式,订立规范的合同;其三,对于“疑似”法律行为的准法律行为判断,不能够一刀切,一个行为中既包含法律行为,又包含事实行为的情况比较常见,应该对行为的内容进行分解,分别加以认定。  相似文献   
33.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内涵应根据合同诈骗罪的客体性质来确定,即该罪中的“合同”必须是能够体现市场秩序、体现动态的财产关系的合同。口头合同不应成为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可以从行为人有无实际履行合同的能力、行为人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有无欺诈行为、行为人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行动、行为人未履行合同的原因以及在违约后是否愿意承担违约责任、行为人对取得对方标的物的处置情况等方面予以考察。  相似文献   
34.
35.
合同亦称契约,是指当事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目的,明确相互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合同作为经济交往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伴随着经济交往的大量增加,合同诈骗犯罪行为大量发生.  相似文献   
36.
小非 《华人时刊》2008,(1):72-75
"世界陶王"在电视里夸海口,洛阳小伙较真儿,满足了挑战要求,却得不到答复,一气之下把对方告上法庭。"世界陶王"电视中夸海口今年34岁的洛阳小伙孙震如今成了名人,先前,街坊四邻对这个腼腆的小伙没什么深刻印象,就是因为他与"世界陶王"的那场官司,人们逐渐结识了这个很少说话的小伙子。  相似文献   
37.
当前,外贸公司与国内生产厂家的购销合同纠纷十分普遍,而出口产品质量问题纠纷又占其较大比例。如何及时妥善处理合同纠纷,尽量减少外贸出口业务中的隐患,是关系到企业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案例某针织服装厂(以下称A厂)与某外贸公司(以下称B公司)因购销合同欠款纠纷,协商未果,A厂将B公司告上法庭。一审法院经过庭审查明,B公司与A厂于2003年末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并约定该合同的出口地区为法国,合同标的为10830件T恤衫,总价款人民币181944元。A厂分三批交货,  相似文献   
38.
董林林 《现代妇女》2014,(5):110-110,115
鉴定意见作为法定证据文本,对工程造价纠纷的裁决起重要参考作用,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本文总结司法审价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39.
通过对二审程序当中调解结案的案件特征的分析与总结可以看出,一些二审上诉的合同纠纷案件具有可调性,即案件本身具有的特性(特征及性质)适宜运用调解的程序进行解决。另一些案件具有可判性,即案件通过裁判方式(判决、裁定)结案的案件体现出来的性质不适宜于运用调解进行解决或无法运用调解程序,亦称判决可能性。调解性、判决性本身并非固定不变,随着二审法官调解方法的运用,部分案件可以达成调解结案。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