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25篇 |
免费 | 116篇 |
国内免费 | 4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40篇 |
劳动科学 | 40篇 |
民族学 | 151篇 |
人才学 | 52篇 |
人口学 | 28篇 |
丛书文集 | 1127篇 |
理论方法论 | 235篇 |
综合类 | 2465篇 |
社会学 | 318篇 |
统计学 | 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8篇 |
2023年 | 112篇 |
2022年 | 127篇 |
2021年 | 159篇 |
2020年 | 162篇 |
2019年 | 137篇 |
2018年 | 69篇 |
2017年 | 107篇 |
2016年 | 160篇 |
2015年 | 184篇 |
2014年 | 376篇 |
2013年 | 344篇 |
2012年 | 356篇 |
2011年 | 356篇 |
2010年 | 329篇 |
2009年 | 311篇 |
2008年 | 367篇 |
2007年 | 270篇 |
2006年 | 168篇 |
2005年 | 156篇 |
2004年 | 121篇 |
2003年 | 91篇 |
2002年 | 65篇 |
2001年 | 52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西方社会中个体的身份焦虑感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生、发展而滋生和扩散。人们在解决了身体温饱需求后,开始争取社会地位,以求赢得他人的尊重。这种心理的"温饱度"能够帮助人们判断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获得自我存在的确定性。王尔德一生中令人费解的种种行为可作为社会身份焦虑感的极佳诠释。透过他我们可以看到,个体对身份的焦虑应被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所代替,才能实现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相似文献
92.
<西游记>的成书研究近年才打破误说重起炉灶,新拟的过程可以划分为6个阶段,并有南北系统的区别.在杂剧<西游记>问世之前这个特定时期,孙悟空与齐天大圣并不是同一概念,它们是文化基质和身份、经历完全不同的两只猴.杂剧<西游记>将两只猴合为一只猴,对取经故事作了脱胎换骨的改造.福建的齐天大圣崇拜可以证明构成后来孙悟空形象的南方文化系统,但它并不等于孙悟空,更不能说顺昌就是孙悟空的老家. 相似文献
93.
身份标定了公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获利方式.根据身份配置资源、分配收益和分摊成本,形成了我国独特的转型收益分享机制--身份决定机制.由于身份的非选择性和身份转换障碍,身份决定机制因而成为产生社会不公的制度根源.为了实现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转型收益分享机制. 相似文献
94.
95.
身份认同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是学者们关注的要点之一,而在非裔美国文学中,身份认同似乎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作家们刻意描写的或是评论家们努力挖掘的常常都与自我探寻、身份建构有关。非裔美国女剧作家洛琳·汉丝贝莉的经典剧作《阳光下的葡萄干》反映了民权运动初期非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观念及其行为取向,体现在作为美国人而向主流社会的认同和回归本源的非洲文化认同两个方面。身份认同的关键在于人们对待本族群“根源”的态度取向和由此产生的社会行为。人们根据时代、社会背景和自身的社会定位来做出必要的取舍,实现自我。 相似文献
96.
贫困与赋权:基于公民身份的贫困治理制度机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建构问题,内嵌于一定经济、社会的结构性制度框架,应对当前贫困新挑战的根本途径在于贫困治理的制度创新。作为政治哲学讨论的核心议题之一,公民身份为阐明贫困治理的制度机理提供了良好的理论视角,有助于剖析贫困治理的责任基础、动力结构及改革诉求,为突破当今贫困治理工作的困难指出了新的路向。 相似文献
97.
在希区柯克的影片中,《历劫佳人》是较少被探讨的一部.运用拉康—齐泽克的精神分析理论,从主体间性角度探讨女主人公的女性身份问题.她在与自身镜中映像的想象性关系中,在与仆人以及男性的符号网络中构建了有效的主体身份,在他者的注视下凝定了自我的位置.同时,她在“缺场”的状态中成为他者要求的客体,从而进入“要求之辩证”,作为男性间的媒介确立着他们欲望的坐标系. 相似文献
98.
宋剑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2)
<林海雪原>是一部以战争题材为叙事内容的"红色经典",作者通过描写少剑波和小分队在剿匪过程中的"神性"智慧和"超能力",夸张性地表现了"兵"的传奇与"兵"的神话,进而深刻反映了作者崇高而神圣的革命英雄主义理想. 相似文献
99.
在民族平等政策下,本土语言(民族语言与方言)成为广西文学创作者的一种可能选择。但新时期广西本土写作者更愿意采取的语言策略则是试图在现代汉语书面语框架内整合民族与本土语言,将民族性与本土性纳入整体文学。这种选择一方面使整体文学具有了本土、民族风情;另一方面却使得民族语言与本土语言经过现代汉语书面语有限度的转化(转译),失去其自身的特色,也使得写作者的文化身份变得游移不定。 相似文献
100.
《故乡》与《寻根团》具有互文的意义,后者是文化诗学小说、后寻根文学。它传承《故乡》对"乡村现代性转型"的拷问,在鲁迅的文明/愚昧的启蒙起点上,超越时空,立足于身份认同、反思现代性、三农问题等维度发问,显示更加决绝的出走姿态。主人公王六一的认同从失根—寻根—扎根;从身份的建构—解构—重构,终于完成"故乡"从乌托邦—异托邦—恶托邦的认识转化与出走。农民心灵的安顿、溃败乡村的建设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