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98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11篇
社会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同人活动在青少年中拥有众多参与者,以往研究多将同人活动抽离同人的日常生活以突出同人活动的特殊性,并将同人活动视为"迷狂"者的非理性选择。从同人的日常生活入手,可以发现同人绝非情感的迷狂者,反而是理性的情感投资者。同人在情感的引导下借由对他人作品的再创作表达着自身情感,并与有着相似情感的他人按照一定的行为程序进行持续互动。这个过程不仅伴随着对我群体与他群体的区隔,也包括对我群体内部互动的区分,同人仪式即在这一过程中被逐步建构。基于生命历程理论的再分析发现同人仪式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基于互动的情感调节器,作为情感移民的同人以高度理性的情感投身于其中,每一次生命事件的出现都可能导致同人仪式的开始或终结。  相似文献   
192.
作为阳明后学“主静”派的代表,聂豹的思想主旨以主静归寂为核心命题。聂豹认为心体归寂方可证得良知,但是在时人的理解中,虚寂向为佛道二教所独擅。为了给归寂之学“正名”,聂氏充分发掘《周易》经传的思想资源,力图说明虚寂思想也是儒学的固有内容,并非佛道二教的专属。借助对易理的诠解,聂豹希望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将易学容纳到阳明学的框架之内,其基本理路可以概括为:物有万殊,揭虚寂以为归;事有万变,立主静以统汇。  相似文献   
193.
《周易·乾》卦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见,在困难面前,《周易》是主张“知难而进”而不是退缩回避的。同时,这种“知难而进”又不是那种盲目蛮干的匹夫之勇,而是强调要讲求一定的方法和原则。只有这样,人才能在这个充满困难和危机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拟在从《坎》卦入手,认识《周易》中对待困难的基本态度———“知难而进”,并通过对这一处世原则的分析,得出一些对今天有启示意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4.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筮法》篇,对我们研究易学诸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可以获得如下五点认识:《筮法》是用蓍草占筮的占卜体系;其数字卦一定是两个并列的六画卦;《筮法》在解释吉凶卦象时与《周易》卦爻辞无关;《筮法》的八经卦名称与《归藏》是一致的;"卦位图"与《说卦》有关,可能晚于《说卦》。同时还有五个问题值得总结讨论:商、西周数字卦与楚简数字卦是否一脉相承?传世的《周易》,八、六什么时候变成阴爻?"卦位图"中的坎离反转如何解释?商周数字卦分为用"七"与不用"七"两种占法,《筮法》中为何不用"七"而用"一"?《别卦》的卦序有什么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5.
作为汉代经学兴盛时期的诠《易》佳著,《焦氏易林》将《周易》六十四卦演化为四千〇九十六卦、配以四千〇九十六林辞,以独特的文本形式和筮占应用显示其卓异的易学建构。一方面,《易林》融《诗经》《易经》于一体,因易象立文辞、以文辞释卦象,创造出万象缤纷、运舞不休的易象世界;另一方面,《易林》揭橥易象世界之中的恒常天道与非常之变,呈现为六十四卦值日以及四千〇九十六个之卦的易学文本形式,而每一次筮占操作则成为激活《易林》文本的生存论契机。《易林》以六十四卦值日的卦气说统摄纷纭活泼的易象世界,这种易学创制是《周易》在汉代天人之学背景下的创造性诠释,是汉代易学的杰出典范,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6.
天津版《大公报》抗战后创刊的的文学副刊《星期文艺》,沈从文、冯至、袁可嘉先后担任了这个副刊的编辑,编辑的权力使得"中国新诗派"的作品得以大量发表,"中国新诗派"由此得以发展壮大.本文在考据查证的基础上,从编辑人员构成、作品登载情况入手,还原这个副刊的历史真相,并提升其诗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7.
老、庄有同有异。有异,所以各讲一次。有同,所以有个共同题目——"老庄之道,大年正道"。什么叫大年?春夏秋冬一年,是小年。大年是很多小年加在一起,此为道家概念。小年有春夏秋冬的循环,大年也有循环。所以老庄讲座合用一个副标题——"历史循环往复,中华否极泰来"。  相似文献   
198.
根据《周易.乾卦》对"元、亨、利、贞"的阐述,从"礼"的维度来对"亨"加以重新解读,并将之贯彻到对《周易》"涣"卦的重新认识上,得出《周易》"涣"卦的内在基本含义为"礼";《说文解字》对"涣"的解读,打通了"涣"、"亨"、"礼"三者之间的内在含义的一致性。这不仅突出了"礼"在治国安邦中的重大指导意义,还为重新解读《周易》提供了契机;既有助于深入发掘其中的理论资源,也为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中消除忧患和防治风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9.
《周易》蒙卦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思想,其中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启蒙教育应及时抓住果行育德的教育时机;启蒙教育的目的在于“蒙以养正”;启蒙者应注意刚中不过的立教原则;在启蒙教育中应注意举一隅三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200.
程建功 《理论界》2012,(7):148-150
《说卦》是《易传》的其中一篇,它立足于说明卦象,探讨的是八卦卦象产生演变的自然规律,本来与社会人伦道德关系不大,但《说卦》探讨卦象的终极目的在于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提示人们对天地自然阴阳变易的法则要进行透彻的了解和把握,从而正确对待人生、安身而立命。为此,它提出了"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以及天地人三才"将以顺性命之理"三个关键性的哲学命题。这三个哲学命题既是对基于阴阳关系的天地自然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又是对《周易》"天人合一"伦理思想的全面阐发,更可以看作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一篇总纲。它这种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对我们今人依然有深远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