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53篇 |
免费 | 61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29篇 |
劳动科学 | 8篇 |
民族学 | 6篇 |
人才学 | 11篇 |
人口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369篇 |
理论方法论 | 83篇 |
综合类 | 748篇 |
社会学 | 64篇 |
统计学 | 3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25篇 |
2016年 | 38篇 |
2015年 | 56篇 |
2014年 | 110篇 |
2013年 | 81篇 |
2012年 | 125篇 |
2011年 | 158篇 |
2010年 | 178篇 |
2009年 | 174篇 |
2008年 | 192篇 |
2007年 | 147篇 |
2006年 | 115篇 |
2005年 | 136篇 |
2004年 | 82篇 |
2003年 | 75篇 |
2002年 | 47篇 |
2001年 | 46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近年来,伴随着国际资本大量流入我国境内,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一方面,国际资本大量流入在外汇市场给人民币带来升值的压力;另一方面,央行被动购入外汇,造成外汇占款增多。外汇占款日趋成为我国基础货币供应主渠道,货币供应量被动增加,超额货币供应又推动物价和资产价格上涨,人民币内外价值日趋出现背离趋势。本文认为,现行汇率制度下国际资本流入使基础货币被动放大,我国货币政策失去独立性,进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是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62.
黄万阳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6):1-5
基于考虑供给因素、结构变化的出口决定模型,采用两方程方法研究了外国GDP、中国GDP、结构变化、汇率与中国机电产品贸易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供给因素、结构变化对中国机电产品贸易有重要影响,供给因素对中国机电产品贸易的影响存在不对称性,结构变化对中国机电产品贸易的影响基本对称,汇率对中国机电产品贸易的影响存在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63.
数据显示,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其短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表现出对外汇储备和外国债券的强烈偏好,与此同时这些国家汇率变动的标准差与同期外汇储备变动的标准差呈显著正相关。本文在Obstfeld&Rogoff(1995)模型基础上,考虑了居民对国外债券的偏好对汇率超调的影响。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对国外债券的偏好会引起汇率的剧烈波动。这是因为货币扩张时本国货币的预期贬值,会使本国居民持有更多的国外债券,以期望升值时获利。本国居民持有国外债券,意味着货币需求的减少,为了使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名义利率必须进一步降低,导致预期的汇率贬值更大,从而出现汇率超调。实证发现我国外汇储备偏离其适宜规模的比例从1991年的1倍左右扩大至2008年的5倍左右,而在此期间汇率失衡现象明显,VAR结果显示当前年均近30%的储备偏离幅度将意味着实际汇率水平偏离均衡值约4%。 相似文献
64.
陈三毛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5)
对1994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水平和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无论从双边还是有效汇率的角度看,人民币汇率总体来看保持着升值态势,而且升幅巨大;在这16年中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即前后时期弹性较大,尤其是2005年以来汇率制度弹性上升明显,而中间阶段缺乏弹性;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人民币汇率制度做出了有利于缓解国际金融危机的调整. 相似文献
65.
白凡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74-78
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汇率制度条件下会对一国贸易差额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构面包含汇率制度虚拟变量在内的面板协整方程,结合1994-2011年中国、日本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别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贸易差额对货币供给并不产生影响,而在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或者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贸易差额会引起货币供给的同方向变化,即贸易顺差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贸易逆差则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因此,在当前实行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要适度控制贸易顺差对货币供给的冲击作用,以防范通货膨胀等风险。 相似文献
66.
周革平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1):6-9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汇率安排及财政货币政策选择一直是我国经济理论界关注的问题.芒德尔的"最适货币区"理论及芒德尔--弗莱明的经济模型可以为我们的汇率安排及财政政策选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7.
从汇率传递的视角分析了通胀环境对进口价格水平的汇率传递机制,并利用平滑转换回归(STR)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进口价格水平的汇率传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通胀较低时,进口价格水平的汇率传递效应较低,通胀较高时,进口价格的汇率传递效应较高;汇率传递随着通胀环境的变化而平滑转变,人民币汇率对进口价格的传递弹性的非线性结构转变的门限值(三期滑动平均值)为0.001 97;当前通胀水平月度增幅普遍超过临界值并导致进口价格水平的汇率传递效应较高.因此反通胀要特别重视进口价格水平的汇率传递效应所导致的进口价格水平的提高所引发的输入型通胀. 相似文献
68.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中国于1994年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外汇市场供求成为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主要因素。人民币汇率长期走势与我国外汇储备额的快速增长表明:人民币长期呈现升值走势或面临升值压力。人民币长期呈现升值走势和我国外汇储备额快速增长是外汇市场供过于求所致,而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及其变化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及外汇储备额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以1996年到2014年的季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构建出口退税与汇率和外汇储备的VEC模型,采用协整检验验证出口退税与人民币汇率及我国外汇储备之间的关系,以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技术对我国出口退税对人民币汇率及外汇储备的影响程度进行估计,得出如下结论:不增加外汇储备的情况下,出口退税额的增加导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人民币不升值的情况下,出口退税额增加导致我国外汇储备额的增加;出口退税额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下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上升则导致外汇储备减少。 相似文献
69.
针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问题,运用广义双曲线分布,对2006年1月4日到2015年7月24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人民币汇率不仅具有显著的“尖峰厚尾”特点,而且具有波动的非对称性和集群性特征,同时发现GH分布能较为准确地描述和呈现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收益率波动状况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70.
均衡汇率理论和政策新框架的再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姜波克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49
人民币汇率水平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人民币汇率水平屡有争议的原因之一是缺乏一个基于国情的汇率政策理论框架。本文从汇率既有比价属性又有杠杆属性出发,先以汇率和物价建立了一个基本模型,然后建立了汇率和以劳动生产率为代表的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汇率变动与外延经济增长和内涵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分析,初步构建了一个人民币长期均衡汇率的理论框架。本文的许多观点、分析、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证和社会调查数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