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28篇 |
免费 | 54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8篇 |
民族学 | 42篇 |
人才学 | 47篇 |
丛书文集 | 281篇 |
理论方法论 | 48篇 |
综合类 | 2029篇 |
社会学 | 199篇 |
统计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54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36篇 |
2016年 | 47篇 |
2015年 | 92篇 |
2014年 | 117篇 |
2013年 | 142篇 |
2012年 | 174篇 |
2011年 | 239篇 |
2010年 | 236篇 |
2009年 | 206篇 |
2008年 | 233篇 |
2007年 | 187篇 |
2006年 | 143篇 |
2005年 | 126篇 |
2004年 | 121篇 |
2003年 | 98篇 |
2002年 | 98篇 |
2001年 | 95篇 |
2000年 | 56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从小学开始英语教育是我国英语教育的趋势。提前英语始学年龄的科学依据为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学语言具有优越性认为儿童发展时期内有一段时间语言习得最顺利。本文的关注点不是关键期的年龄问题,而在探究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持久性是否存在?如果存在,能持续多久?持久性的优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为寻求以上问题的答案,笔者对甘肃省天水市某中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调查。结果发现,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持久性优势并不明显;小学学过英语的学生成绩和初中开始学英语的学生成绩比较差别不大,持久性的持续时间不长;小学学过英语的学生在听力、阅读方面有些优势,写作、口语与初中开始学英语的学生并无差异。由此可见,单纯把英语学习的年龄提前,同时增加英语学习的总时数,并不能解决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少、费、差、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2.
赖小燕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226-227
在湖南宜章新田土话中有一些名词词缀,如一般名词后缀“子”“头”,表性别的名词后缀“公”“婆”“牯”“嬷”“每”“佬”,时问名词词缀“晡”“前”,方位名词后缀“背”等比较有特色。文章将描述这些词缀在新田土话中的使用情况,并与普通话和周边方言做比较。通过比较发现,这些词缀有其本身的特色,也因为语言接触的原因,与周边方言和普通话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3.
从词类范畴化理论看“副词+名词”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科丰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19-123
不少学者对汉语中所谓的“副词+名词”结构从各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无一质疑该结构中心词的词类判断。对刘正光等人提出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汉语词类的判断不能依赖于直觉或语义,而应在使用大型汉语语料库的基础上,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确定;词类范畴化是动态的过程,包括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再范畴化是去范畴化的最终结果;对于“副词+名词”结构中发生的词类去范畴化,语法转喻是其内在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54.
王文娟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86-287
词汇附带习得是指学生在进行其他学习任务时附带习得生词.这一研究近年来受到国内外一些学者的关注,他们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从不同因素对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方面着手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已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由于词汇附带习得本身这一学习过程的复杂性,今后在此领域还需更深入地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56.
禹琴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词汇习得是二语学习的中心任务,词汇习得的方式有直接习得和附带习得两种。影响词汇附带习得的主要因素为主体的认知中介系统,它包括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主体的中介系统越丰厚,越完善,越成熟,其认识水平就越高,词汇附带习得能力就越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作为中介手段相互作用从而影响二语词汇附带习得。 相似文献
57.
刘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Z2)
名词的可数性本来是句法学和语义学研究的对象,但很多学者也从认知角度解释英语中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区分并认为这些区分直接与人类对事物本质的体验、认识和心智加工密切相关。英语名词中既有单、复数形式屈折变化又在单、复数形式时词义不同的一类名词被称为双重性名词。双重性名词的词义变化形成于事件域认知方式。当人们借用一个事件的要素去描述和命名另一个事件的要素时,命名这个事件的概念即词义就会被派生。这些派生意义和原始意义的区别会分别反映在名词数的属性上,从而发生两个意义上所指不同,而且形式上一个有屈折变化、一个无屈折变化的名词共享一个名称的现象。 相似文献
58.
陈春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Z2)
本文回顾了二语习得领域内关于母语影响的研究,特别是有关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汉语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标记性差异度假设比较客观地解释了母语迁移现象;(2)母语对二语认知能力、输出过程中不同层面的影响尚无定论,其中二语写作过程中的母语思维影响研究渐趋成熟,而其他二语学习任务中母语影响的研究亟待加强。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了该领域尚未解决的问题,预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9.
鲍静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8,(7):134-137
外语语言环境在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加速外语习得的过程、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针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费时低效”问题,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创设课堂内外大学英语习得环境,是大面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60.
何跃奇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8,(8)
动机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中学生普遍感觉到费时低效的一项学习内容。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环境,重视学生的词汇附带习得,必要的词汇学习策略训练是帮助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形成健康的英语词汇学习动机,增强词汇学习的效果,全面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