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72篇 |
免费 | 74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7篇 |
劳动科学 | 5篇 |
民族学 | 97篇 |
人才学 | 32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181篇 |
理论方法论 | 219篇 |
综合类 | 2267篇 |
社会学 | 207篇 |
统计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52篇 |
2022年 | 73篇 |
2021年 | 84篇 |
2020年 | 68篇 |
2019年 | 70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62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114篇 |
2014年 | 235篇 |
2013年 | 198篇 |
2012年 | 263篇 |
2011年 | 242篇 |
2010年 | 299篇 |
2009年 | 301篇 |
2008年 | 306篇 |
2007年 | 317篇 |
2006年 | 243篇 |
2005年 | 228篇 |
2004年 | 189篇 |
2003年 | 153篇 |
2002年 | 132篇 |
2001年 | 113篇 |
2000年 | 105篇 |
1999年 | 50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三个标杆式人物之一,在对待现代性的态度上,阿多尔诺与哈贝马斯和霍耐特有所差异.笼统地说,阿多尔诺的"现代性"概念,可以归属于哈贝马斯所说的"古典现代性"概念;但他对现代性的态度,并非仅仅局限于哈贝马斯所说的"总体化的理性批判",而是试图对现代性进行"解构".在这个解构过程中,阿多尔诺力图解构主体首要性,从而触及到了现代性的灵魂;力图瓦解同一性逻辑,从而动摇了现代性的形而上学基础;批判资本主义的等价交换原则,从而揭露了现代性的社会现实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说,阿多尔诺的"现代性解构"具有后现代特征,但又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的"告别现代性",而是介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阿多尔诺对现代性的批判令人深思,但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因而,对这种现代性批判本身还需要进一步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92.
鲍德里亚认为,自从1929年的生产过剩的危机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干预经济活动,消费和生产不是以人的真正的需求为标准.在西方国家出现了为生产而生产的情况.这个生产已经不是经济意义上的生产,而是符号意义上的生产.“短缺”和“危机”也是为维持经济系统的运行而再生产出来.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态危机”是发达国家故意制造出来的,是一种国际竞争策略.它们把危机制造出来就是为了对世界人民进行“勒索”.这种勒索类似于“恐怖主义”. 相似文献
93.
现代旅游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出现了以个性化、自主化、体验性和求知性为基本诉求的后现代主义旅游观。后现代主义旅游观和大众媒介相互作用,大众传媒为广大受众建构了先于游客亲身体验的“游客凝视”,然而由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媒介在建构过程中也出现了过度商业化和片面凝视的倾向,这一倾向既不符合后现代主义旅游观,也无助于建构符合人类全面发展的“游客凝视”。 相似文献
94.
在后现代仿真语境中,看到传统的文学现实性理论之弊端是必要的,认清它的形而上学依据也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理论之用应该只在于其方法论意义,它能够帮助我们从各种角度去理解文学,理解文学所展示的无边的生活与复杂的人性.让理论走下神坛,让文学亲近多彩的生活世界,同时,还要为文学向我们展示可能的世界留有一方领地,这是每一位文学研究者的责任所在. 相似文献
95.
朱文斌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马华诗坛发生了新的转向,马华诗人开始走向个人化写作,具有浓厚的后现代色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关注、解构性的反神性写作以及"后乌托邦"的想象方式。马华当代诗人脱离西方文本与语境,引进后现代主义话语,把诗歌导入晦涩难懂的灾难性绝境,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马华诗歌的边缘化,使马华当代诗歌陷入了新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96.
为阐释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美学特征和文化态势,鲍德里亚使用了"类像"这一关键性术语。类像化将消费社会带入审美社会、泛审美社会,是对传统审美、现代审美的整体转型。碎片化、即时性的形态特征和海量复制、重组拼装的形成机理,决定了缺失"审美内容"的类像对于后现代审美的顺应与契合。"超美学"是类像化成就,它在审美对象、审美本质、审美效应上有悖审美的原初本意,是对美学的偏移和背离。 相似文献
97.
接地性是最近文艺理论界论讨渐多的话题,究其目的是要建构中国本土的学术话语体系。接地性的提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也富有启示意义,是要在"启蒙"、"现代性"、"阶级性"、"人民性"、"革命"等宏观话语构建出的同一性、一致性的文学史观背后,发现差异性、多样性,摆脱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本质主义的理解方式,从问题出发、从历史语境出发,重新梳理和评判中国现代文学历史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引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走向细密与深入。 相似文献
98.
在知识、信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社会又开始一次全方位的变革,原有的现代社会理论的解释力表现出种种不足与不当,能够弥补已有理论不足的后现代社会理论应运而生.由于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反形而上学、反二元对立、反"人道主义"、去中心化等特点,其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没有专门的论述,但在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后现代社会理论均主张稳态、生态发展的观点.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发展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有助于我们克服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和失误,少走错路和弯路. 相似文献
99.
当代西方互文性理论的基本内涵及批评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20世纪西方文论重要的理论成果,互文性在文本的关联属性、构成特点、生成方式、阐释策略等方面都提出了与以往文学研究不同的观点,是对传统文学观念的修正甚至革命。同时,从批评学的角度看,互文性也通过对主体作用的消解、对话语游戏的肯定、对意义不确定性的重申、对碎片价值的追寻等等,为文学批评涂抹上了极其鲜明的后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100.
民族戏剧的文化人类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颖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2):84-86
民族戏剧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从文化人类学出发研究民族戏剧,不仅是民族戏剧研究的重要视角。更是对其艺术性、文化性、民族性和文学性等几个方面都有着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