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905篇 |
免费 | 763篇 |
国内免费 | 23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105篇 |
劳动科学 | 79篇 |
民族学 | 876篇 |
人才学 | 269篇 |
人口学 | 84篇 |
丛书文集 | 8830篇 |
理论方法论 | 1685篇 |
综合类 | 16077篇 |
社会学 | 1536篇 |
统计学 | 3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1篇 |
2023年 | 787篇 |
2022年 | 788篇 |
2021年 | 1059篇 |
2020年 | 993篇 |
2019年 | 933篇 |
2018年 | 396篇 |
2017年 | 635篇 |
2016年 | 789篇 |
2015年 | 1311篇 |
2014年 | 2477篇 |
2013年 | 2030篇 |
2012年 | 2047篇 |
2011年 | 2145篇 |
2010年 | 2160篇 |
2009年 | 2160篇 |
2008年 | 2311篇 |
2007年 | 1732篇 |
2006年 | 1556篇 |
2005年 | 1314篇 |
2004年 | 1022篇 |
2003年 | 930篇 |
2002年 | 713篇 |
2001年 | 559篇 |
2000年 | 420篇 |
1999年 | 187篇 |
1998年 | 96篇 |
1997年 | 56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172.
周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0):185-188
本文的主旨,是论述佛教有关行为习惯形成心理机制的思想,并简略探讨其现实中的学理性借鉴意义.末那(主体意识)与意识(工具意识)的各自独特心理功能,二者之间的相互协作机制及其对行为习惯形成、培养和改变的作用等三部分,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3.
刘学锐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4):49-51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向现代市场经济时代过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精神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亦得以提升,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发展正是人们精神意识的升华,现阶段伦理精神民主的塑造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广大农村,农民伦理精神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推动基层公务人员行政伦理建设的步伐,加大了基层社会中伦理精神民主塑造的力度。 相似文献
174.
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民族,其分布格局从唐代回回先民进入中国到清代呈现出不断演变的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除受社会发展条件的影响外,中国的气候变迁和生态环境的变迁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当然这一因素有时是间接地在发挥着作用.笔者在气候学研究的启迪之下,循中国气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冷暖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变迁,以及这种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生态对回族活动的影响,从生态气候变迁中探讨了回族的迁移、人口分布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以期对回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对回族社会尤其是西北地区回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5.
孙淑萍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119-122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它只是零星地分布在卷帙浩繁的著作之中。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主要文本入手,对其生态哲学的思想智慧进行梳理,不仅对于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6.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湾甸傣族乡帕旭村历史悠久,生态环境独特。当地的神树、水、竹、水稻种植以及狩猎、采集、山林管护中有大量的生态知识,涉及自然、伦理道德、禁忌、风俗习惯和生产生活方式,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而取得的经验智慧,影响着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是抑制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消极影响的有效力量。通过“文化生态”的理论视角,运用田野调查和“深描”民族志方法对此进行研究,能从理论和实践上弥补目前传统文化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不足,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村寨依赖当地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的研究转向——由“外部援建”转向“内部发生”,从根本上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7.
50年前社会心理学发生的“危机”是影响其当代走向的标志性事件。这次危机导致了社会心理学内部与外部两方面的变化:在内部,不但引发了原本占主流地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再造,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研究范式弱化,新的“认知革命”兴起,而且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新生的社会建构论也破土而出。在外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本土化运动向美国主导的研究范式提出了挑战,其中最显著的是欧洲社会心理学成功建立了“第二个知识中心”,并通过社会表征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及话语分析技术等反过来影响到原本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 相似文献
17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物质富裕,还包括精神充实、生态优美。生态文明与共同富裕之间存在耦合共进关系。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契合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是我们党协同推进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共同富裕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规律。生态文明对“人与自然和谐、绿色发展繁荣、热爱自然情怀、科学治理精神、携手合作应对”的追求,为新时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思路、精神文化架构、优良生态条件和行稳致远之基。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为指引,在党的领导、发展方式、文化引领等方面继续探索生态文明赋能共同富裕的协同路径,厚植共同富裕更加可持续的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79.
为促进研究生在学术梯队中的心理适应和成长,进而促进高校学术梯队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研究借鉴生态系统理论,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某高校学术梯队部分成员进行了深度访谈。研究发现,在团队合作良好的学术梯队中,研究生更倾向于通过融入和合作的方式谋求自我成长和梯队发展。研究将研究生的发展置于学术梯队生态系统之中,建构了研究生成员、导师成员及梯队系统共同促进和发展的内部作用模型,并着重指出研究生对于学术梯队维持和发展模式的理解有利于促进其融入与合作。 相似文献
180.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特色之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生态文明不仅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集大成者,不仅彰显了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态,也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方向。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等,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和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辟了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境界,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