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3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46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43篇
人才学   1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318篇
理论方法论   228篇
综合类   1828篇
社会学   109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218篇
  2013年   184篇
  2012年   254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233篇
  2009年   237篇
  2008年   280篇
  2007年   274篇
  2006年   218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171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西方当代哲学所谓的转向和“终结”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哲学“叙事方式”的“超越”。尤其在“科技理性”一统天下时,以逻辑、理性为主宰的“僵硬”叙事风格遮蔽、阻碍了哲学所固有的创造性,而哲学本应该是充满诗意的“创造”。后现代哲学的转向的特征之一就是将诗意重新赋予哲学,让哲学在诗意中重新呈现出来,此“诗意”风格与中国哲人庄子有着贯通之处。  相似文献   
72.
马克·斯特兰德善于把自我对象化,对自我及其所置身的世界进行有距离的观照,这种旁观者视角使得他的观察获得了某种“公正性”和“客观化”,从而打破自我和私人化,成为事件和风景的编年史见证人。主体性不再是一个统一的、形而上学的“自我”,而是陷入了悖论式循环的“递归的自我”。这种自我在场的取消,不但使主体性陷入了机械学的递归循环,也使语言陷入了类似的指涉循环。在这种状态中,自我和语言不再是指涉的和表现的,而是表演的和自我同一的。这种“最终的自我取消”绝不意味着对死亡的形而上诉求,而是重新寻回万物一体的本质同一性,以克服西方文明中主客观二元对立思维所造成的种种分裂与现代性危机。  相似文献   
73.
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高扬人类主体性的时代。主体性作为人的特性在2 0世纪的哲学理念和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纵观整个现代化的推进过程 ,实际上也就是人的主体性涌动与扩张的过程。主体性构成现代主义的深层本质 ,是现代性中的核心内容 ,以反思、批判、终结现代性为己任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自然把颠覆主体视为自身的重要使命。按照后现代哲学的理解 :解构了主体性也就抽去了现代社会的理性支撑。当然 ,这种颠覆、解构并非使主体转化为“无”,而是根据后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去建构新的“主体性”。一、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体性的颠覆在现代化进程中人…  相似文献   
74.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经开始与各种有关的后现代理论概念和技术的解释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使计算机网络具备了非中心化、个性化、变动性、渗透性等后现代的特征。网络作为一个跨国家、跨文化的信息空间,成为文化交流、对立的阵地,我们必须警惕网络霸权文化的渗透,构建自己的民族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75.
本文从言与思的关系角度考察当代媒体方式对于文艺的影响 ,以及这种影响在文艺问题上的重要意义。文章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 ,从中国古籍中考察言与思的一般关系 ,是对于所提出问题的溯源式研究 ;第二 ,西方论著中关于言与思一般关系的论述 ,作为对于第一点的补充 ,并且以此作为过渡到媒体问题的理论铺垫 ;第三 ,媒体方式与文艺话语关系 ,对于当代媒体尤其电子媒体在文艺研究领域的重要价值进行一些清理。总之 ,当代文艺话语既是以媒体作为传达工具 ,也是以媒体作为铸造内容 ,以及进行思考的对象。  相似文献   
76.
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意蕴与其在哲学上所实现的视域转换密不可分。马克思哲学的世界观不是站在世界之外观世界,而是置身于世界之中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世界就是现实的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存的感性世界”。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转向实现了一场彻底的本体论革命,马克思哲学既不是物质本体论也不是实践本体论,在马克思哲学中并不存在二者之间的纠缠。以自然先在性为前提和物质本体论为根本的辩证唯物主义无法体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意蕴就在于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77.
心物主客关系自古以来就存在,并由此而成为哲学基本问题,任何一种哲学对之都无法超越。对心物主客关系问题的各种回答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与之相关的二元论、多元论等不同哲学流派,它们都可以被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唯物主义为基础、以主客统一为特征的实践哲学,它与现代西方哲学都是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但二者又有原则区别。否定这种超越势必导致否定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重点批判唯心主义,但都没有停留于一般唯物主义。现实生活和实践的观点是他们的哲学的根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他们的哲学的核心内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其认识论方面。它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种回答,绝大多数哲学流派都反对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78.
海德格尔的思想转向一直是学界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以存在的真取代存在的意义使海德格尔的思想转向成为可能,同时也构成了这一转向的关键.以存在的真取代存在的意义,使得海德格尔在转向之后不再从此在出发来言说存在,而是直接面向存在本身.海德格尔对非真的研究表明,非真相对于此在的真是更为源始的现象,同时也就是更为源始的真.海德格尔转向之后所推进的现象学也就不再是显现、展开的现象学,而是遮蔽与隐匿的现象学,是不显现者的现象学.  相似文献   
79.
当代S&TS是在不断的"转向"中推进自身的。从历史和逻辑的综合视角看,S&TS经历了三次核心转向。社会学转向,主张以经验方法取代哲学的规范方法,以社会建构主义的科学观取代理性主义的科学观;人类学转向,主张以本体论的对称性取代认识论的对称性,进而以实践建构主义的科学观取代社会建构主义的科学观;应用转向,将S&TS的理论分析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推动了S&TS的技术转向与后殖民主义转向。S&TS"转向事业"的核心在于回归生活世界中的科学和技术,从实践视角反思科学技术及其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0.
人的现代化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中心要素和重要特征 ,也是全面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中国的现代化有赖于中国人的现代化 ,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诸多理性缺失阻碍了人的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因此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必然要发生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