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90篇 |
免费 | 92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6篇 |
劳动科学 | 5篇 |
民族学 | 44篇 |
人才学 | 14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320篇 |
理论方法论 | 229篇 |
综合类 | 1829篇 |
社会学 | 110篇 |
统计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58篇 |
2022年 | 55篇 |
2021年 | 94篇 |
2020年 | 105篇 |
2019年 | 61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71篇 |
2016年 | 71篇 |
2015年 | 113篇 |
2014年 | 218篇 |
2013年 | 184篇 |
2012年 | 254篇 |
2011年 | 208篇 |
2010年 | 233篇 |
2009年 | 241篇 |
2008年 | 280篇 |
2007年 | 274篇 |
2006年 | 218篇 |
2005年 | 197篇 |
2004年 | 171篇 |
2003年 | 144篇 |
2002年 | 115篇 |
2001年 | 74篇 |
2000年 | 56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 毫秒
91.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其理论意义在于实现了一次价值观的突变、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最新注解、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性等几个方面;而其实践意义则体现于为人类摆脱自身生存与发展困境提供理论指导和价值导向。事实上,构建生态文化不仅具有急迫的必要性,而且还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这一现实基础就在于主要包括低碳经济的发展、生态机制的建立健全以及公众生态意识的培养在内的生态文化之文化生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92.
20世纪西方文论在经历了“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之后 ,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两大文论主潮开始了对人本身以及对文本“文学性”的探索 ,而它的深层转向———文化转向则将西方文论从占统治地位的内部研究走向了文化研究 ,由此重新关注艺术与人生、文本与历史、文学与权力话语的关系 ,并赋予了文本以开放的社会历史内涵 ,它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 ,是一种深层的转向与历史的回归 ,具有时代的历史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93.
在知识、信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社会又开始一次全方位的变革,原有的现代社会理论的解释力表现出种种不足与不当,能够弥补已有理论不足的后现代社会理论应运而生.由于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反形而上学、反二元对立、反"人道主义"、去中心化等特点,其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没有专门的论述,但在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后现代社会理论均主张稳态、生态发展的观点.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发展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有助于我们克服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和失误,少走错路和弯路. 相似文献
94.
当代西方互文性理论的基本内涵及批评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20世纪西方文论重要的理论成果,互文性在文本的关联属性、构成特点、生成方式、阐释策略等方面都提出了与以往文学研究不同的观点,是对传统文学观念的修正甚至革命。同时,从批评学的角度看,互文性也通过对主体作用的消解、对话语游戏的肯定、对意义不确定性的重申、对碎片价值的追寻等等,为文学批评涂抹上了极其鲜明的后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95.
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叙事学研究既存在一个时间维度,也存在一个空间维度。但在传统的叙事学研究中(无论是经典叙事学,还是后经典叙事学),人们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后者。现在,叙事学是到了该重视空间维度上的研究的时候了。本文指出叙事学在今天面临一个“空间转向”问题,并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两方面,分析了“空间转向”的知识和文化背景。最后,文章还从叙事活动、叙事作品、阅读活动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空间叙事学的问题域,认为空间叙事学的研究领域是非常宽广的。 相似文献
96.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新博物馆理念,它改变了人们对博物馆的固有想法,颠覆了传统博物馆的运作模式,采用人类学方式改造博物馆与大众的关系。生态博物馆以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为初衷,随其理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生态博物馆形式呈现出多样性,功能有所改变。贵州省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点,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给当地社区传统文化带来了较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97.
尹康庄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1)
无厘头文化源于港产无厘头影视,创造主体是大陆年轻一代.它不仅以多种形态建构具备了一种精神文化的生成条件,亦以显在言说的方式显示着自身存在.它又是一种社会审美文化,蕴涵、传递着大陆人们尤为年轻一代的生活体验和心曲,兼有雅与俗、传统性与反传统性、现实性与超现实性、直观性与隐喻性以及建构性与解构性等多种美学品质;而其后现代的属性则基本体现在表达方式和创作美学层面.它的局限和由此显出的困境主要在缺乏力作尤为恶搞倾向上,能否予以克服,决定着它的前景. 相似文献
98.
当前,我国的语言学研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研究的内容涉及到语言现象的各个方面.在此以<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刊载的语言学论文为例,结合近几年来我国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成果,总结了当前我国语言学在研究范式上的转向,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
后现代意味与新写实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写实小说是跨越20世纪80、90年代的唯一文学潮流。从文学价值学着眼,它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主要表现在:宣告形而上意义与价值的无效,使意义与价值回到形而下,回到凡俗人生。因此,消解政治话语,以生存话语取而代之,拒绝形而上的乌托邦遐想,以形而下日常生活的平面化叙事为价值旨趣,便构成了新写实小说文本叙事的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属。可以说,新写实小说是一种没有表现出显在解构冲动的具有强烈解构特征的文学现象,它的解构性没有表现出咄咄逼人的进攻性,是不动声色的。正因为这样,它的解构与颠覆意味则长久被人们所忽略或漠视。 相似文献
100.
对于现代性文本学而言,文本虽然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和开放性,但仍然处于一种既定的现成状态。文本背后始终假定原初意义的确定存在,思想的生产机制仍旧局限在非生产性的封闭结构中,以再现对某种原初性目的论的符合。在后现代性文本学的视域中,文本的既成性与意义的原初性,经由复合性和生产性的发生逻辑,被动态化为一种能指意指的生产过程。思想构境论充分结合了主体的生产性反思与特定历史情境的多元编织。它在去中心的、开放的思想生产过程中,颠覆和超越了真理原像的恒久秩序,并把思想的生成当作主体当下所建构的对文本"原初语境"的拟现,从而指向一种后文本学的主体反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