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6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1.
文廷式的变法思想 ,在政治上主张变君主专制制度为“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度 ;教育思想和人才思想则主张破旧立新 ,改革教育 ,扫除愚昧 ,培养人才 ,设立学校等等。体现了既有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尖锐批判 ,也有对未来国家政治的明确主张和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2.
杨度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政治家,先后投身于完全对立的政治派别,他参与了公车上书,后来又支持袁世凯称帝,他虽有救国之心,但所托非人,没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这是杨度一生的悲剧,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艰难崛起之路的缩影。但最令人称道的是他曲折的政治主张,最开始主张君主立宪,为段祺瑞鼓吹呐喊,但最后却为营救李大钊、加入共产党、救济地下党而捐出了自己的积蓄和房产,留下了"毁家纾难"的美谈。  相似文献   
13.
晚清官场黑暗腐败、僵化无能、充满弊端,成为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王韬结合个人阅历,借鉴西方民主政治,透过表层直达本质,将矛头直接指向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吏治,朦胧表达了调整权力分配结构、实行君主立宪、杜绝官场弊病的愿望,对于后来者有一定的启蒙作用,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座绕不过的丰碑。  相似文献   
14.
汤寿潜于1901年编撰出版的《宪法古义》是迄今所知我国近代中国人自己编撰、出版时间最早的一部宪法学著作,也是近代中国人以西方立宪民主为价值标准系统审视中国政治史、文化史的第一部专著。它集中体现了以汤寿潜为代表的东南立宪派的君主立宪主张及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
革命派与改良派关于"黄帝子孙"称谓的歧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良派认为“黄帝子孙”是包括满族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代名词 ,革命派认为“黄帝子孙”是汉族人的同义语 ,这是双方民族观念和政治主张的差异造成的 ,其实质是要不要进行排满反清革命。改良派对“黄帝子孙”称谓的认识比革命派更符合历史实际 ,但革命派倡导的反清革命却比改良派主张的君主立宪更顺应时代需要 ,故而革命派在歧争中占据了上风。这场歧争促进了反清革命的胜利 ,同时也使“黄帝子孙”称谓发生短暂错位。辛亥革命后 ,革命派放弃了对“黄帝子孙”称谓的错误认识 ,使其重新成为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代称。  相似文献   
16.
17.
随着张謇研究高潮的到来 ,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健康发展 ,应该对张謇的评价达成一定的共识。文章通过对三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回顾 ,肯定了张謇研究已取得了巨大成绩 ,并对“儒商”的提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还重点论析了几个关系张謇评价的如“辛亥革命期间支持过袁世凯”、“五四后反对学潮”等问题 ,说明了进一步肃清极左思潮对史学研究的干扰的重要性。文章最后提出了对张謇应定位在张謇是我国早期现代化的开拓者 ,是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坚强战士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孔斯坦与孙中山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对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分别提出了君 主立宪和民权主义的政治主张,但孔斯坦的君主立宪思想受到当时法国及西欧其他资本主义 国家的普遍欢迎,而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却陷入了历史的误区。  相似文献   
19.
清末为了寻求救国方案,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步分化为两大派别——立宪派和革命派。两派改造社会与政治的理念有很大差异,并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双方理论虽各具特色,但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所要达到的目标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可谓是“殊途同归”。双方的争论是辛亥革命必不可少的思想跳板,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五四宪法是近百年来国人民主政治追求的理论升华。近代的君主立宪运动和民主共和实践完成了中国民主政治启蒙,给中国留下了关于宪法和法治的最初印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为五四宪法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五四宪法铭记着国人为救亡、强国、民主和自由而前赴后继、浴血抗争的历史,夯实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