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6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五四宪法是近百年来国人民主政治追求的理论升华。近代的君主立宪运动和民主共和实践完成了中国民主政治启蒙,给中国留下了关于宪法和法治的最初印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为五四宪法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五四宪法铭记着国人为救亡、强国、民主和自由而前赴后继、浴血抗争的历史,夯实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根基。  相似文献   
22.
郑观应是满清末年广东诗人、实业家,其《罗浮待鹤山人诗草》反映了他的改良主义思想,由于并不得志而谈玄论道。在郑观应身上,我们看到了满清皇朝统治下的具有爱国忧民胸怀的知识分子的时代悲剧。  相似文献   
23.
近代中国的立宪受到了日本明治宪法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仅限于1908年清政府出台的《钦定宪法大纲》。而《钦定宪法大纲》并没有予以公布,第一部真正予以公布的宪法性文件是1911年的《重大信条十九条》,但是,该"信条"已经转向采用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模式。民国建立之后所通过的包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五五宪草》、《中华民国宪法》等一系列宪法文件,已经完全摆脱了日本明治宪法所具有的钦定宪法色彩,主要的立宪理论是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以及欧美国家的共和国宪法的理念。所以,近代中国的宪法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充分借鉴了欧美国家的立宪经验;另一方面,又充分注重了中国的国情。日本明治宪法所具有的钦定宪法特色对于催发近代中国的立宪意识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24.
张謇是清末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立宪派的领袖。武昌起义后约一个月,其政治立场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坚持立宪到转向共和。张謇的这一转变,并非政治投机,而是由其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能识时务顺应潮流,新生的政权维护资本家利益,与袁世凯的特殊关系等因素促成。张謇转向共和后,在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他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使南北议和成功,袁世凯反正,辛E亥革命很快获胜。  相似文献   
25.
《金铁主义说》是体现杨度近代民族国家建构思想的重要作品,本文基于原作内容,从为何金铁主义、何为金铁主义及如何金铁主义三个方面切入,分析了实行金铁主义的原因、内容和实现该主义的方法。杨度认为近代中国对外处于野蛮世界、面对的皆是文明国,对内政府放任、国民程度层次不等、责任心缺乏,应当利用中国天然固有资格,充分发挥国民的责任心和能力,建立政党,开设国会,改造责任制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将中国建设成为经济的军国主义强国。学习和分析《金铁主义说》,对于我们了解和把握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仁人志士的思想动态、革命派和立宪派的思想论争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6.
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再论张謇君主立宪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初,张謇一改其在戊戌变法时期对君主立宪主张"若即若离"的态度,转而积极提倡.这一转变的关键.源于张謇自经济实践中产生的时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深刻体认,即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只有首先进行整体制度的变迁才能实现单项制度的变革.  相似文献   
27.
魏明 《东方论坛》2007,(5):94-99
"先进的中国人"康有为,始终坚持认为中国应该走"君主立宪"之路,即使在辛亥革命之后也没改变.这是康有为对英、法、美、日等国不同政体的实例和我国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斟酌古今,考求中外"之后做出的理性选择,既体现了他不懈追求和宣扬民主的精神,也充分反映了他强调和平发展、循序渐进的改良思想,同时也不可否认其根深蒂固的忠君、尊君传统思想及"三世说"进化论对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福泽谕吉和梁启超的政治革新观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君主立宪,渐进改良和革新的主要动力阶层三方面具体剖析了福泽谕吉和梁启超政治革新观的异同。认为尽管他们在政体优劣标准、政治革新在国家现代化中的地位等许多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但都既希望效法西方国家进行政治变革,又要求保持传统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因而他们的政治革新观都具有两面性特征,其根源在于近代日中两国对现代变革的共同要求和历史与现实中存在的深刻差异。后者不仅导致日中走上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也导致了福、梁政治革新观的不同历史命运和他们后期的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29.
徐小明 《浙江学刊》2007,(6):99-101
晚清君主立宪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早期改良派的"君民共主"主张。但是,这种"君民共主"缺乏近代立宪国家的基本特征,只是君主立宪思想在近代的最初发端而已。戊戌维新时期,君主立宪思想有了较大的发展,初步具备了资产阶级宪政国家的基本内涵。晚清君民共主到君主立宪思想的递进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处在内忧外患局势下知识分子心态变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30.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为推翻清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建立民主共和国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他面对清政府实施新政以图自救、立宪派为君主立宪而奔走呼号的局面,既点明了清朝的腐朽本质并认为清廷不能真正实现由封建专制向君主立宪的转轨,也辨明了革命与保皇的界限并指出清王朝已是“破屋漏舟”因而立宪法主张的君主立宪不可能实现,同时孙中山阐发了以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的思想内蕴并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