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6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马勇 《中外书摘》2014,(7):74-76
1905年7月16日,清政府发布“派载泽等分东西洋考察政治上谕”。随后,载泽、尚其亨、李圣铎前往日本、英国、法国、比利时;戴鸿慈、端方两人前往美国、德国、奥匈、俄国、意大利。归国后,端方、戴鸿慈上《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提出中国未来政治出路只在君主立宪一途,君主立宪的意义并不是立意限制君主权力,而是通过议会和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分担责任,使君主“常安而不危”。  相似文献   
42.
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代立宪派以历史进化论作为理论基础,力求在保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中循序渐进地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主。围绕这一主线,提出了较为完整系统的资产阶级宪政主张,对中国近代宪政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3.
从戊戌变法到新中国成立,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进经历了学习西方与效法苏俄、本土化等几个基本阶段,先后出现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政体模式,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现了训政体制、战时体制与行宪体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制、三三制与人民代表会议制。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历程表明,处理好制度移植与本土化的关系,将现代政治文明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将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相结合,建立与民众的密切联系,建立稳固的基层政权,加强政府能力,建立有效的政党政治,是中国政治制度近代化必须重视的基本课题。  相似文献   
44.
在戊戌变法之前,康有为的政治主张自"君民共主"转变为"君主立宪",其所持的"孔子制宪说"可为此转变提供解释。康有为的"孔子制宪说"源于其突破传统公羊学后形成的新的"孔子改制说",强调了孔子立制的根本性法规范地位。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在于其为实现"君民共主"主张,于1895年提出的"议郎制"改革设想受挫。面对挫折,康有为继续坚持其"议郎制"的立论基础——"孔子改制"思想,又复受近代宪法理念激发,最终融铸传统"宪法"思想和"孔子改制"思想形成"孔子制宪说",以强化孔子的政治权威地位,突出孔子立法对君主的规范作用。"孔子制宪说"建立起了"君民共主制"与"君主立宪制"间的逻辑联系。"君主立宪"思想经康有为提出后在清末广为传播,成为清末政治改革的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45.
维新派保皇的实质目的既非报恩,更非护满,而是维护自身根本的政治利益。起初欲坚决反击慈禧后党集团的政变,通过使光绪复位而重建维新运动的业绩,继续推进中国自上而下的改革。继而突破“君权变法”政治模式的束缚,决意推翻慈禧后党集团掌权的清朝政府,建立一个完全由维新派主持的新政权。最后则变为反对革命排满,主张实行立宪。反对革命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臣清扶满。总的来看,维新派保皇的目的不无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6.
杨度是民国初年政坛上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力倡君主立宪政体,组织筹安会,效劳于袁世凯的洪宪帝制活动,一直为学术界所诟病。通过重新考察杨度提出君主立宪主张的动机,我们认为:虽然杨度提出并企图推行的是救不了国的救国方案——“君主立宪”政体,但他从研究中国国俗民情出发,探索何种资产阶级政体符合中国实际,这是科学的态度,我们不应该因其救不了国的主张而一笔抹杀他的救国之志。  相似文献   
47.
袁世凯获选临时大总统历史原因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革命中,在清廷和革命派之间,袁世凯最终成为历史的主宰者。袁氏之所以能够胜出,实力是关键因素。其中,审时度势、处乱不惊是其成功的前提;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是其成功的重要条件;把握民意、顺从民意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8.
政权的组织形式直接决定着政权的运行方式,并体现着政权的归属。研究一个国家的政体形式是古往今来的思想家们极为关注的问题。清末民初的政党政治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政体选择。在推翻满清王朝的斗争中,选择什么样的政体一直是各方斗争的焦点。中华民国建立后,总统制与内阁制的斗争贯穿于政党政治的始终。由于历史、传统、当时的国际形势等多种原因影响,中国未能选择并形成最为恰当的政体形式,这成为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的重要诱因和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9.
为从学术上了解日本天皇、天皇制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的三个阶段及其发展,文章对"日本天皇"、"天皇制"及在日本产生背景和发展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50.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对民族复兴之路的探索中,经历了一个从“师夷制夷”以实现自强到自由为体变法图强的思想转变过程。在此过程中,西方自由主义逐渐由原来封建制度中的一个补救措施变为了改良派思想中实现中国富强的必经之路。但历史表明,无论在封建制度中的西学,还是后来的自由为体学说,本质上都想采用西方自由主义模式改造中国,但在实践中都没有使中国摆脱苦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