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9篇 |
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0篇 |
劳动科学 | 3篇 |
民族学 | 9篇 |
人才学 | 19篇 |
丛书文集 | 178篇 |
理论方法论 | 20篇 |
综合类 | 320篇 |
社会学 | 60篇 |
统计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55篇 |
2013年 | 40篇 |
2012年 | 70篇 |
2011年 | 42篇 |
2010年 | 55篇 |
2009年 | 49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49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71.
蔡家和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3):298-302
通过对船山六十六岁时作品《俟解》的诠释,探讨船山对君子、庶民与小人此三者之间的看法。《俟解》一书近于日记式的心得体悟,是依于《孟子》“人之所以异”章的內容而抒发。“人之所以异”章谈论人、禽之辨,认为人与禽兽之异者,系“君子存之”而“庶民去之”,船山此文即以君子与庶民对举,而非君子与小人对举。船山藉此兴发个人感想,认为庶民看似无病,而其实为害更大,故要引导人之志向,勿流于平庸与凡俗;小人之恶,人人见及,且得而诛之,至于庶民之平庸则陷于流俗,病无可病,有其祸害,而诛不胜诛,因此为害更大。故对于《孟子》“人之所以异”章中君子与庶民图像以及船山的诠释作一解说。 相似文献
572.
冯治利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2):25-27
人们把孔子尊称为圣人,可见孔子的地位与形象之高大。然而根据先秦典籍记载,孔子最初并不是一位圣人,而是一位君子。君子与圣人有何区别,孔子怎样由君子到圣人,孔子为什么会成为圣人,这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相似文献
573.
程郁缀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6)
正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祖祖辈辈春种夏作,秋收冬藏,跟土地结下不解之缘。土地本指土壤,我们一般将尚未开垦的荒地称为地,而将经过耕治劳作过的、播种而有所滋生的土地称为田。《诗经.小雅·大田》曰:大田多樣,既种既戒,既备乃事。郏玄笺 相似文献
574.
《论语》就像一幅被打散了的拼图,外在内容的排列看起来凌乱,内在的思想却是高度一致的。孔子在《论语》中的思想结构是这样的:(一)以君子和小人为教育对象。(二)以道、义、仁、爱,和礼、乐、行、信、政、孝等为教育内容。(三)以培养君子学道能去"爱人",因而能良善地统治管理;以及让小人学道能被驯服因而"易使",便于被统治管理为目标。这样三者共同构成了孔子思想的本质,即是一种古代中国训练统治者与驯服被统治者的政治思想体系,以及这种政治思想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575.
石超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5):8-11
成为君子,是儒家学者共同追求的目标。《论语》中,孔子与门弟子的相关语录及对话,已经为君子概念及其修养方法定下规模。具体讲,君子之修养以“智”、“仁”、“勇”三“达德”为起点和路径。虽取径因人而异,但三“达德”之间并非彼此孤立、没有层次。相反,三者互相含摄、互为基础。在“上智”、“大仁”、“大勇”的至高点,三者合而为一。此时所达到的道德之完成形态,亦即圣人之境。 相似文献
576.
刘骏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5):11-13
理想人格是中西古代人生哲学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从理想人格的品质、修养方法和人生实践三个方面,对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理想人格学说进行比较研究,力图使人们对中西古代理想人格学说有大致了解,从而为新时期理想人格的建构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77.
荀子在论述其修身学说的实践过程中,讲得最多的是士、君子、圣人这个系列,但他专门论述道德修养时,基本上是以君子这个层次为德性追求的境界。君子理想人格要内发于仁义之心,外合于礼义之情,是动机与效果、目的和手段、内圣和外王的和谐统一,如此,才能达到真正的理想人格境界。荀子以中道之行来化解矛盾的道德努力,既坚守了礼仪之道,又注意激发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使向善的道德理性在面对自然目的的诱导时,能保持个人人格的独立心态。 相似文献
578.
579.
张细进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4(5):105-111
先秦时期,君子一词的内涵曾发生了三次大的转变。一开始,君子一词只是用来指称贵族统治阶层的,也即纯粹的职位君子,此时的君子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无涉。后来,君子一词逐渐从职位君子发展到德位君子再到丈夫这两个新义项,最后在孔子那里发展出了纯粹的德行君子,此时的德行君子只关注一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而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无关。君子一词的意涵由位向德的这三层转进,体现出儒家对一个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层面的重视,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80.
杨博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0,33(4):66-75
战国楚竹书为研究先秦学术思想史提供了丰富材料。楚竹书中对个体的强调,对君子修养、君臣德行的要求显示出逻辑上的承继性,而有关“治世”问题的讨论,大抵可置于以“德治”为核心观念的思想结构之中,体现着战国儒家德治为本的政治思想。楚竹书所见战国儒家政治思想与汉代儒家思想的差异,如“君子”指称的变化、君亲观念的转变等,都与战国秦汉社会现实的变化特别是大一统政权的建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