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8篇
  免费   23篇
管理学   60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19篇
丛书文集   177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320篇
社会学   60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31.
632.
633.
张涅 《船山学刊》2012,4(4):92-96
孔子所界定的“君子”,一部份是与“小人”相对的泛称,一部份则是低于“圣人”、“仁人”层面的特称,指那些既有道德理想、又有生活理性的人.后者顾及个人和家庭的物质生活,不同于为道德信仰而牺牲一切的“仁人”.他们给人的感觉是文雅、博学,有才艺,懂礼仪,在社会上讲友情,行孝悌,敬重职业,参与政事,而且内在具备省思、忠信、仁爱、道德的品质.建国以来宣传的人物都相当于“圣人”、“仁人”,普通人难以企及,因此孔子界定的另一种“君子”意义给予我们特别的启迪.  相似文献   
634.
君子是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先秦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学大师对儒家君子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君子最早是指“有身份地位之人”;春秋末期,孔子为其注入了道德性的内涵;战国中期,孟子拓展深化了孔子君子思想的道德性维度;战国末期,荀子在发展孔孟君子思想的道德性内涵的同时,更着力凸显了儒家君子人格的政治性维度。如果说孔孟主要彰显了儒家君子人格的道德性之维的话,那么,荀子则主要凸显了儒家君子人格的政治性之维,他在推崇德政君子的同时,强调礼法君子对于社会治理的作用。荀子对儒家君子思想道德性维度的重视以及对政治性维度的凸显,对古代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追求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今人的修身养德、建功立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35.
理想人格范式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变迁而变化.中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经济社会,伦理与政治的双重建构决定了教育必须培养"君子儒"与其相适应,突出了教育"善"的一维;近现代中国为实现工业化,要求培养"技术人"来承担历史使命,展示了教育"智"的一维的合理性与优先性;21世纪,为了建设一个和谐的新社会,教育必须走向新的超越,培养"智""善"融合的"和合人".  相似文献   
636.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其根本宗旨是唤起人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激荡起心灵深处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在人格与人才培养的今天,缺失一种主流方向.尽管不断有人文学者呼吁文化的重构,但是当代大学生人才培养与人格塑造的理论依旧不够成熟,儒家倡导的"君子儒"形象实则是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的根本准则,对"君子儒"的探赜,可以对大学生人格和实践的培养中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37.
本论文旨在针对内圣与外王这组概念,对比于新儒学与后新儒学,做一总的回顾与思考。当代新儒家不同于以往儒家的内圣直通外王之道,改而强调由内圣开出新外王,特别经过一良知的自我坎陷以开出知性主体,并以此而开出现代化的民主、科学。我则以为应该有一大进展,这是经由新外王的学习,进而启其内圣,有一新内圣之发展可能。这些论题将涉及于方法论之本质主义与方法论之约定主义的差异;另外,也涉及于历史的发生次序、理论的逻辑次序、实践的学习次序三者的差异。本文首先溯及于1990年代以来所引发的思考,对比地呈现出后新儒学与新儒学的总体异同。再者,指出第三波的儒学革命主张的是民主宪政,公义为主、多元而一统,此不同于往昔第一波之宗法封建,人伦为亲的大一统,也不同于第二波之帝皇专制,忠君为上的大统一。在此新局下,当有一崭新之思考也。吾人以为,儒学该从道德的形而上学转为道德的人间学,由心性修养转而强调社会正义,在重视君子之前,更得重视公民这概念。这已经不是如何从内圣开出新外王的思考,而是如何在新外王的学习过程里调理出内圣,并由此新内圣再调理于新外王之中。内圣与外王是交与为体用的,这种两端而一致的船山式思考,正是后新儒学思考的特点之一。梳理传统,面对血缘性纵贯轴三纲之限制,解开此中所涵之道的错置,经由公民与君子之对比与厘清,朝向公民社会之建立。从内圣─外王到由外王─内圣的结构性转换,是伴随着儒学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而开启的,这是儒学不得不要有的转化与创造。  相似文献   
638.
在中外思想文化中,基督教以此生为“罪”,佛教以此生为“苦”,道家道教以俗世人生为“累”,三家人生观均带有悲感色彩,唯有儒家以生为“乐”,形成了君子崇道乐学、不忧不惧、固穷安贫、知命乐天的乐感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639.
魏光峰 《殷都学刊》1998,(4):98-100,129
两千多年来,儒家倡导的以“仁”为核心和基石的“君子”人格,是一种大众化的理想人格,它在中华民族思想发展史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形成这一理想人格的历史进程中,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功不可没,他对“君子”和“仁”的阐释,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点,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继承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对于今天的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40.
孔子的“君子”人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子平生教书育人,以培养造就"君子"为宗旨。君子一直是人们区分人的道德品行好坏的标准,君子是人们追求达到的理想人格目标,小人是人们所鄙弃的无德行者。君子人格的内涵、特征或者标准,大致说来,应该有10种:仁、义、礼、智、忠信、勇、中庸、和而不同、文质彬彬与自强不息。孔子及先秦儒家汲汲于"君子小人"之辨,目的在于扬善抑恶,塑造仁德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