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74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244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许是好事者出于“流传千古”之意图而托伪颜真卿的一卷文字,常附于其他著录中,此文与梁武帝《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的内容大量重合,近代学者余绍宋认为“其文实出伪托”。通过分析《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希冀学界关注艺术史文献源头的考辨工作,同时也试图以此为切入点揭示古人亦深谙“名人效应”,因为书籍一旦被怀有不同目的之人归于某时代有影响力的文人名下,传播则更为畅通,托伪者通过与名人建立“强制”文化关联,而达到使其所著之书广泛流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2.
笑中三昧:《红楼梦》中笑话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是奇书文体的代表作品,其艺术表现及思想内涵皆体现了文人的手法和趣味。本文主要通过对《红楼梦》中的几处笑话进行深入解剖,分析小小笑话中所蕴涵的不平常的深刻寓意,从而进一步领悟《红楼梦》内容的多元丰富,以及《红楼梦》写作的微言大意与春秋笔法。  相似文献   
103.
周红波 《江汉论坛》2012,(7):120-123
从张力的角度来看,言与意的张力是含蓄生成的前提;"真宰"和"具象"的张力是含蓄生成的保证;"万取"与"一收"之张力是对含蓄生成机制的另一种表述;"引而不发"的张力是对含蓄状态的描述,也是实现含蓄功能效果的保证。含蓄,本质上是一种饱含张力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4.
英汉语句子结构比较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两种语言分别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因此,它们在句子的构成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文章从以句子为单位进行翻译着手,分四个方面即句子成分的位置和连接关系、句子整体结构的差异、被动结构和否定的形式,对英汉语句子结构和翻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只有从以上四个方面注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才能正确的进行翻译转换.  相似文献   
105.
广告创意应当避免过于直露的宣传说教而适当注重语言的含蓄美。含蓄既能使广告简洁生动,意蕴丰厚,又能激发受众积极参与广告的再创造活动,其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藏、曲、化。  相似文献   
106.
“青山”入诗,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其意韵含蓄,神韵迷人,或状物言志,或即景生情,使诗篇别具神韵,情趣盎然,均睹之形神毕肖,味之忧喜无穷。  相似文献   
107.
公益广告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公益广告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语言,在表达方式上,表现出淡化理性诉求、强化情感诉求、越来越追求艺术化的特性。公益广告语言的艺术化主要表现在:语言的情感化,语言的形象化,语言的含蓄化。  相似文献   
108.
李洲良 《求是学刊》2006,33(4):105-109
如果说孔子“春秋笔法”主要表现在“一字定褒贬”的修辞层面上,那么史迁笔法则将其扩大为篇章的叙事结构上,人物形象的描写上,乃至《史记》全书的整体布局上。寓论断于序事作为史迁笔法之一,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上:述而不作,借史料之取舍传心中之隐曲;据事直书,词不迫切而意独至;侧笔旁议,托他人之口代作者之言。  相似文献   
109.
《未寿杌闲评》在时事题材中大量引入世情笔法,大胆虚构了魏忠贤、客印月的前半生,形成了世情与时事并重的叙事格局。同时,这两部分没有能够很好地融合贯通,在人物的身份及品德、表现的社会场景、作所欲寄寓的人生感发等方面存在错位和断裂,这构成了《未寿杌闲评》内容和艺术的基本特征,影响到我们以往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0.
小说源于生活,但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生图景是作家对生活进行加工改制,想象补充,予以典型化的产物。未经提炼加工的个别事件,可能在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但因缺乏典型性,写在小说里反而显得虚假。作者虚构人物和情节,必须从生活出发,脱离生活便流于编造,造成人物矫情,对话虚假、情节荒谬。小说反映生活,表现主题思想靠的是形象,绝不能靠图解。小说的艺术力量全在含蓄,作者越像是不露声色,就越能使作品有声有色。写小说失之过巧,令人觉得是在卖弄技巧,也就失去了生活的可信性。创作应顺乎生活原有的规律,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否则便会弄巧成拙。小说家应走在时代的前列,发现生活中全新而未经表现的东西,力戒抄袭会用,才能找到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