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3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篇 |
民族学 | 5篇 |
人才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74篇 |
理论方法论 | 16篇 |
综合类 | 248篇 |
社会学 | 15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6篇 |
2019年 | 3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张金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3):45-49
作为《春秋》笔法的直笔传统,“书法不隐”包含据礼直书和据事直书两种,而《左传》是“书法不隐”由“据礼直书”向“据事直书”的过渡。《史记》对《春秋》笔法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为“实录”和曲笔,前者指文直、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后者指寓主于客、寓论断于序事、侧笔。 相似文献
272.
曾素纯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5,(3)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重要的交际手段。一般说来,不论说话或写文章都要求语句简练,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故意不直截了当地表情达意,而是采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含蓄闪烁的言辞,流露或暗示本意,用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来代替当面锣对面鼓,是谓“婉曲”。 相似文献
273.
书法笔法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但丰富的用笔技巧和程式化的笔法理论也会给书法的发展带来束缚,而追求生动、自然的艺术之美,是书法发展的趋势。东巴象形文字书法创作应学习楚简篆书一类墨迹的笔法,追求生动、率意、泼辣、新奇的艺术效果,同时参以用笔随意生动的东巴文礼薄、地契等民间应用文献,避免对劲挺爽利、浑厚凝重、工整匀称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文字的取法,才符合东巴象形文字书法艺术的特质。 相似文献
274.
王晓卉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3):83-84
英语中否定意思可以通过加否定词的方法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使用含有否定意思的词、短语、句子来实现,这就是含蓄否定.文章详细说明了英语中含蓄否定的表达方式.认为从语用学的角度看,含蓄否定在一定语境中,比带有否定词的否定句表达的更强烈,而有时候又更文雅、委婉,更能很好地表达说话者或写作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275.
张鹏飞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2):64-67
"道"是融宇宙本体和人生之道为一体的形而上的抽象理念.老庄的"大美"是一种微妙玄通、虚形阴柔、静寂空灵、含蓄隽永的审美追求.老庄"大境"以自由心灵感受人生,以审美态度超越人生,以精神自由为审美旨归,是道家美学思想的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76.
张建林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4):89-91
汉字的特点奠定了书法美感的艺术基础,汉字的表意性质造就了书法的形象美,汉字的形体构造生成了书法的均衡美与变化美,汉字的文化蕴涵产生了书法的含蓄美。 相似文献
277.
鲁迅的讽刺风格观并未停留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上,而是在不断发展完善.鲁迅的讽刺风格观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是倾向于中国古代传统的婉而多讽的讽刺风格观,后期是中西交融的婉曲含蓄与辛辣直切并重的讽刺风格观.发现鲁迅的讽刺风格观的转变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研究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78.
软销售广告与广告言语的含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宏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1):109-110
软销售广告是广告诉求的重要方式。这种广告在语言表现上即含蓄。含蓄广告语言的作用是 ,让受众思而自知 ,增强信任 ;难言不言 ,文雅幽默。创造含蓄广告言语艺术的手法有情境诱导法、比喻象征法与艺术留白法等 相似文献
279.
黄欣凤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12-114
以书入画、书写性用笔是中国画用笔方面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绘画画种的本质特征。古往今来,中国画对于用笔的尝试与表述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探索历程,文章从线的角度入手,对中国画中笔法的成长历程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280.
林逸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6):117-119
书法艺术欣赏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意识对具体的书法作品的领略和赏玩,通过对书法作品的反复观察、体悟、琢磨、想象,从而领悟出艺术美的真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发现美、感知美,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从笔画线条的艺术性和具体的合理性入手,对字的章法、笔法、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去体悟、去领略,由浅入深,由形而意,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才能提高书法艺术的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