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6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篇 |
民族学 | 3篇 |
人才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62篇 |
理论方法论 | 10篇 |
综合类 | 202篇 |
社会学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4篇 |
2019年 | 3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91.
李小兰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1)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一个封建淑女的典型,这个典型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内涵.曹雪芹在塑造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时成功地运用了含蓄笔法,展示其隐微复杂的精神世界,深入挖掘出这个形象丰富的文化意义.本文主要分析含蓄笔法这种独特的笔法,从而揭示出薛宝钗隐藏在"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下真正的一面. 相似文献
292.
周春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127-128
婉曲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方法,是有意为之的修辞现象。其主要特点是“意在言外”,这里的“言”具有委婉性,但能明确地表达“意”。婉曲的使用往往出于不同的目的,据此,本文对婉曲的定义和类型分别作了重新归纳和再划分。 相似文献
293.
陈思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5,(3):120-124
历代的书法和绘画理论中关于笔法问题都有不少的陈述和阐释,尽管书画同源、同法已成常识定论,但事实上,书论和画论中对于笔法陈述却有着不小的差异。本文抽取了各个时代的书画理论作为比较对象来具体分析二者在笔法问题上各自的陈述特点及其差异性,并尝试探讨这种差异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294.
王焕然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2):70-74
汉末名士别传数量众多,重点记述了名士的异行、异能及对名士崇拜之风。它善于选取轶闻趣事,具有明显的虚构色彩,多用细节描写,运用了明显的小说笔法,成为以后志人、志怪小说及史书的重要素材。修史之风的流行,强烈的名士崇拜心理及人物评议之风的兴盛是汉末名士别传盛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95.
何跞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4):28-31
《红楼梦》的叙事文本中穿插有大量诗词韵文,这种现象使小说带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因为这些诗语是作者情动于中而发的。然而由于它们存在于冷静的叙事中,具有形式上的差别性,并且在接受传播中处于某种游离状态,又使得其阐释空间被拓展,连同小说意旨都变得浑含。参与叙事、意象指喻、委婉含蓄、情景交融是红楼诗词的特点,这有别于西方小说中的诗语抒情。联系作者生平和才情,可发现这些诗语中贯穿着作者的情感核心,即对现实人生的爱之深与对理想破灭的恨之切。 相似文献
296.
李桂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4):116
在传统认知视野中,长于抒情之“诗”与长于叙事之“史”既各司其职,又不离不弃,互通互补。自唐代杜甫诗善于叙事,别开境界,被时人誉为“诗史”以来,后人不断地拿各种诗体与编年、列传、纪事等史传交叉匹配,以增强诗歌的纪实性与叙事性。宋代以纪实性、叙事性为内含的“诗史”说再度辉煌。明代嘉靖年间的孔天胤曾将这种笔法概括为“以史为诗”“情事合一”,尤其是明清易代之际经历社会动荡、天下大乱的那批诗人在继承“以史为诗”传统过程中推动了叙事诗进展。期间,也伴随着关于“诗史”说的质疑和争论,直至清代“心史”说出现。一方面,“心史”说在强调诗歌抒情本质的同时,又兼顾了叙事性能,融合了“诗心”观念与“史笔”观念;另一方面,将以“情”为内核的“心”视为特殊叙事的一种,强调了诗歌叙述“心事”的功能,使之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心态史、心灵史、心事史,其实质是强调“情事合一”。因此,“心史”诗学与“诗史”诗学并行不悖,并影响及史学建构,至今人钱钟书便有了所谓的“诗具史笔”“史蕴诗心”之说。 相似文献
297.
王琳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31(6):101-104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诗词自《诗经》始,追求委婉含蓄的抒情,或借助典故抒情,或借助物象抒情,以求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298.
张金梅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2):89-94
中国古代小说被视作正史附庸或直接被称为"稗官野史",所以评点家们常常以史家笔法作为评点话语,其主要表现有三:直接点明小说作者采用了《春秋》笔法;明确指出小说作品"章法句法本诸盲左腐迁",直接以《左传》、《史记》笔法标准评判小说;详细揭示古典小说中的曲笔褒贬与史家笔法相互融通。 相似文献
299.
杨彭荔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2):88-91
晚唐诗人李商隐在中国学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的诗精于用典,善于象征比托,结构回环,意象奇特,意境朦胧幽深。含蓄深沉的内涵与婉曲隐晦的表现形式相结合是李商隐诗歌最基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