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8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33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1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午夜性情节目。如果在生活中,你有什么感情、婚姻和性爱方面的烦恼,可以拨打电话,和主持人交流。李响富有磁性的声音在广播里荡漾着。每天晚上12点,李响都会坐在话筒前,和打进电话的听众谈感情、谈性,两个小时的时间,中间插播一些无聊的广告。此刻,打进电话的听众叫夜舞。这些日子夜舞经常打进  相似文献   
52.
近日,瑞安市文化馆将一幅写着国家非物质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批挂,送至阮世池老人家中,用以庆祝他82岁生日。老人告诉笔者自己演唱鼓词69年了,是目前温州鼓词的最老艺人。他把双眼紧闭着,他的人生便从鼓起的薄薄的眼皮的跳跃中,从他清朗的述说中流淌出来……  相似文献   
53.
“先声夺人”是指先造成声势震慑对方的意思。文学作品描写人物、塑造形象,总喜欢在人物还未出场时,就对其语言进行描写,即“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给人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感染。我们发现演讲者也常用此法,即未开讲主题之前,先用三言两语造成一种声势,吸引听众,愉悦听众,折服听众,震撼听众,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4.
试析早期中国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艺术创作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曲家青主于1920年根据苏轼名作<念娇奴·赤壁怀古>创作的<大江东去>,是我国艺术家所创作的最早的艺术歌曲.这首作品从出版至今,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不同时代的无数听众.通过对该作品进行类似典型案例式的周密分析与解读,将有助于我们揭示艺术歌曲作品演唱表现的某些内在艺术规律,为准确、忠实地演绎同类作品,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5.
我们在一些社交场合或是某些讨论会上,常常要发表一些自己的主张、观点和意见,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听众同意和接受自己的观点。要做到这一点,除发言内容本身外,还需讲究一点说话的艺术。  相似文献   
56.
在一次关于生活艺术的演讲中,教授拿起一个装着水的杯子,问在座的听众:"猜猜看,这个杯子有多重?""50克"、"100克"、"125克"……大家纷纷回答。"我也不知道有多重,但可以肯定人拿着它一点都不会觉得累。"教授说,"现在,我的问题是,如果我这样拿着几分钟,结果会怎样?"  相似文献   
57.
“亲爱的听众朋友,早上好!这里是太原人民广播电台‘老年之声’,AM1422……”伴随着开播语的播出,“老年之声”迎来了它自2009年7月15日开播后的第二个新年——2011年。  相似文献   
58.
司法论证乃是指诉讼主体在法律诉讼过程中从信以为真的证据集出发,为使目标听众相信某一主张为真而提供支持的过程。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看,司法论证通常应由主张者、论证目标、目标听众、理由等要素构成。因此,司法论证的规则就是有效规制这些构成要素的基本准则。遵守司法论证的规则是保证其合理性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9.
耿雪平 《新少年》2014,(7):62-62
咦,今天我的微博多了一个新听众,我打开她的资料看了看——“改变自己”,没有头像,连一条微博也没有,也没有听众,看来她是个新手。我随便看了一下,就不注意她了。 最近烦心事一直困扰着我,我在微博中写道:“当班长真是费力不讨好,带同学去保健所体检,因迟到被学校点名批评,又让老师一顿K,唉,真悲催。”后面还加了一个抓狂的表情。  相似文献   
60.
修辞论辩被视为根据对话题材、论题语境和主体间性(说者与听众)而分配论据、协调论述手段,旨在维护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并产生使其采取相应行动的动态过程。修辞论证中,逻辑方法并未被排斥。新修辞学将听众对论辩的理解和接受作为论辩成功标准,并且法庭语境下对当事人的诠释与论辩过程是考察修辞论辩的绝佳途径。如果将这种力图实现期待图景的清晰化和说服力的话语诠释建立在说者与听众之间的共同智识基础之上,使修辞论辩成为交往主体之间共同接受的方式和话语理解途径内在的默契,就需要通过交往理性对修辞论辩进行语用分析,这有助于对修辞学在法律论辩领域寻求一个有效的规则之治的合理定位,促使法律主体提升自身对于话语象征性内涵的领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