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5篇
丛书文集   50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23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清代吴地女学的兴盛与吴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对女性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卑微地位抱以同情的态度,却忽略了她们牺牲奉献所产生的巨大社会价值。清代吴地女学的兴盛,培养了一大批多才多艺的知识女性,她们创造出了美仑美奂的艺术奇葩,构成了吴文化长廊中的独特风景。而她们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的社会作用,更成为吴文化传承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似文献   
12.
天才诗人李白的诗歌中存在着不少西域文化因子,这些因子营造了李白部分诗歌的西域文化氛围,也证明着诗人与西域文化的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虞本作吴,其地域是斗宿对应之地,即当今江苏、安徽南部、湖南东南、江西至浙江上海一带.有虞氏的祖国在吴地,舜生于湘南之桥地,亦曰姚墟,封于吴地,多次迁徙,后迁至负夏、妫汭、寿丘,即帝位于今天的长沙一带.北方虞迹应当是舜之后代和周章弟虞仲带去的.  相似文献   
14.
吴文化的理论定位与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发源于太湖流域的吴文化是一既有地域特质而又独具个性、自成一体的区域文化,这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有其历史根因,另一方面则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区位与近代社会的历史变动密切相关,尤其是“长三角经济圈”的形成,使世人开始注意“吴文化”与“现代社会与经济”的关系,文章试图从学理上对吴文化的定义、理论内涵、文化价值、与相关文化的关系以及近世以来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启示作出粗略探讨,以期引起更多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并将这一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5.
王蕊 《南都学坛》2004,24(3):16-18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乐舞题材画像,是汉画像石刻与汉乐舞两种艺术在形式与内在意义上的叠合,由此形成了两种各不相同的艺术形式的双向审美效应。在画像石刻有限的空间中展示乐舞最美的造型,使南阳汉画像石刻达到了美的极致;时间性与空间性、动态美与静态形的融合,共同的造型特征的完美体现,使乐舞的瞬间经典动作借助画像石刻得到了夸张的宣扬与永久的留存,从一种消失性的艺术变为留传性的艺术,并为现代舞蹈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创造灵感与源泉。它以自身特殊的方式,传达着民族文化精神,透露着民族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16.
吴地剑舞考     
作为吴地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剑舞具有其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论述了吴文化背景推动下吴地剑舞的产生过程及其与吴文化的历史关联,阐述了剑舞在平稳发展期、鼎盛时期、多元融合期以及当代发展时期的不同状态,详细论述了剑舞在唐代的表演形式和表演风格,总结了剑舞的文化特色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7.
邱锋 《社会科学战线》2024,(2):12-23+281
在周代的礼乐文化中,诗歌、乐舞共同组成了保留、传播族群历史记忆的立体空间。雅乐概念的衍变标识着现实与历史的关联,其具体内涵展现了由仪式乐舞所建构的线性历史框架。其中的《大武》不仅是对周初历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表达,更揭示了仪式性活动与早期历史叙事的关联。周代乐师的“讽诵诗、奠世系”具有记忆族群世系、建构文化认同以及融合古今历史、填补记忆缺口的功能。随着礼乐制度崩坏,以及乐师主导的仪式性记忆模式向史官主导的文字性记忆模式的转变,原先附着于礼乐机制上的《诗》的乐义为后来孔子创作《春秋》所吸纳,这便是孟子所言“《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内涵。借助理解仪式性记忆与文字性记忆在早期文化发展中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看待此后学术发展中“口述”和“书写”两种知识传播途径,以及经学阐释在“重义”和“重事”上的两种偏好。  相似文献   
18.
产生于吐蕃时期的吐蕃乐舞,在藏族舞蹈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吐蕃乐舞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诱人的艺术魅力,不仅成为吐蕃时期的文化标志,也成为整个藏族舞蹈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解析吐蕃乐舞,它不仅开启了藏族舞蹈历史发展的先河,也构建了藏族舞蹈体系的基础,引导了藏族舞蹈风格发展的趋向,对整个藏族舞蹈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戏剧与人类共生,有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就有了原始戏剧。《尚书》中记载的尧舜时期以及西周初年的诗、乐、舞结合的大型乐舞表演,其实质就是一种戏剧的雏形。这类乐舞不但具有歌舞剧的形式,而且具有一定的叙事性,表演古老的或现实的故事情节,具备了戏剧的基本要素。本文将《尚书》中记载的原始戏剧形式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加以探究,以期去除蒙在《尚书》中的历史尘埃,揭示上古原始戏剧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0.
清代吴地"九老会"十分活跃,显示出江南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人文气象.作为一种结社活动,它有继承和沿袭中唐以来香山文会传统的一面,同时受到特定时空、特殊地域文化的影响,打上了清乾嘉以后江南农商经济特别发达、学术艺文高度繁荣、自然环境清嘉幽美的印记.九老会诗歌丰富了江南文学史料,使今人能够超越时空,去感知江南富庶繁华之地曾经有过的风雅,不但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某种超越文学性之外的认识意义,应该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