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5篇
丛书文集   50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23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91.
宣徽院始置于唐,原本直接管理宫廷的音乐戏剧表演,其官带有技术官性质。五代以至北宋,宣徽院虽发展为总管宫廷事务的庞杂机构,但教坊等宫廷乐官仍隶属其下,宫廷乐人的乐籍一般也由宣徽院统领。辽、金、元各代均置宣徽院,且多与宫廷乐官机构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以上情况表明,宣徽院在中国古代音乐戏剧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2.
白居易为中唐时期重要诗人。唐代乐舞扩大了白居易诗的题材,开辟了其诗的新境界,大量乐舞诗成为他的诗作中一枝别具风姿的奇葩。白居易诗中所描绘的乐舞,根据其表演的场所和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社会生活乐舞,宫廷乐舞,宗教祭祀乐舞。从其诗文着手,是了解唐代音乐舞蹈文化的一个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93.
《云门》舞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农耕的目标是五谷丰登,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以风调雨顺为前提的。用"门"这样的形式和手段控制云,以达到风调雨顺,既是先民们天人合一理想的表现,又是其追求真、善、美思想的反映;既体现了黄帝时代这一时空的生态环境,又展示出当时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4.
分析回鹘文戏剧<弥勒会见记>、西域乐舞杂艺等的流传,以及维吾尔散曲家的成就,可见古代西域的戏剧歌舞文化同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发展联系密切,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5.
李倩 《江汉论坛》2002,(12):49-52
本文具体论析了楚乐舞的种类、功能、形态特征和创新意识以及它对汉、唐乐舞的深刻影响.文章认为,在中国上古时代,楚人的乐舞可谓占尽了风流,楚人以其浪漫气质和超卓才华创造了风格奇特的乐舞艺术.通过对楚乐舞内容与形式的演变的考察,获得对民族乐舞艺术的新识.  相似文献   
196.
隋唐开国承北方诸民族融合之风俗,尤其是西域的习俗渗透到唐王朝各个方面。多民族文化交融为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是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孕育、催化了灿烂的唐代文学硕果。其中,西北民族文化、外来佛教文化等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7.
杨俊光 《学术交流》2007,(2):188-190
吴歌,是指在吴语地区流传的民歌民谣。吴歌中最常见的母题便是“私情”,而“绣”这一情节,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品中也反复出现,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原型意象。通过对吴歌中有关“绣”的考察,对吴地稻作桑蚕文化传统进行挖掘,以此揭示吴语地区民间艺术所具有的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蕴涵了吴地民众的思想观念、人生态度、思维模式、情感方式、民俗文化事象等方方面面。对其进行文化的解读将有助于理解、弘扬、传承和发展这些吴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98.
罗盱兰  段裕祥 《江右论坛》2007,8(10):108-115
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历经漫长岁月,虽经不断改革、创新,但其原生态的特质依然保存完好.南丰傩舞因其动作简朴、刚劲,保持较多的原始风格,故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誉之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南丰傩自汉始,经唐宋明清历代,形成娱人娱神的民间舞蹈,并奠定了今天跳傩村落的格局.傩之所以能跻身世界文化遗产行列,在于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傩产生于原始人类驱除灾疫之灵的心理要求,由原始氏族部落战争的现实映像所启发而形成的以神驱鬼或以恶逐恶的观念,是原始人类萌发赶傩或驱傩意识的基础.南丰傩舞虽历经各代与其他艺术的糅合,但可贵的是,傩的核心意义--驱邪逐疫的原始愿望没有改变.南丰傩舞保留了大量上古时代遗留的信息密码,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即是探寻并解密现存南丰傩文化所蕴含的原生形态,使读者跨越时空隧道,体味先人创造傩舞的本真心理.经历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南丰傩文化包括多元宗教、祭祀仪式、民俗、音乐、舞蹈、面具艺术等,是个复合文化体.本文就其中五方面来解码其中的原生特质:傩班--原始巫的承嗣;乐舞--跨跃时空的上古巫音;面具--原始图腾的载体;傩具--巫术意识的留存;驱疫--仪式的原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99.
李立 《南都学坛》2015,(3):10-14
河南南阳东汉时期尤其东汉中晚期乐舞百戏画像中巾舞、长袖舞与伴唱、抃歌、稽戏等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其艺术叙述功能和艺术表现能力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增强,为情境化和情节化的戏剧叙述创造了条件,而戏楼的出现又为歌舞戏的表演提供专业性的舞台条件。汉画像及考古材料能够为古代代言体戏剧于东汉时期尤其东汉晚期河南南阳地域出现的认识给予艺术表演方面的佐证。  相似文献   
2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