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17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86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286篇
社会学   2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71.
吴刘维的作品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主人公大都是小人物,虽然生活艰辛,却仍不屈不挠,有着令人钦佩的生存智慧,面对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困境和挫折,他们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于苦难中彰显温情。如果说生活的曲折和残酷使吴刘维作品带上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的话,那么,曲折和残酷之外的美好和温暖则使其作品打上了深刻的浪漫主义烙印,他试图用复调叙事的艺术手法使"生存的智慧"和"苦难的温情"两大主题得到完美交融和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372.
在元代文坛,学者与文人相兼、理学与文学交融是当时学术的主要特点.在众多学者型文人中,吴师道是前人关注较少却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个,他的《吴礼部诗话》很能体现元人诗论理学与文学相互浸润的特点.像吴师道这样主张理学与文学并重的文人在当时有许多,他的做法是整个时代的趋势,是带有学术共性的问题,绝非一家一派的取向.而造成这种共同取向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同时文人们也开始反思宋儒鄙薄文艺的祸害.其二,元代理学大多传承朱熹一脉,而朱熹恰恰是宋代理学家中"学髓"与"文澜"集于一身,并能稍稍容忍文学性的一位.其三,元代疆域统一后,学术交流方便,门户壁垒被逐渐冲破,学源关系交叉多样,学人们转益多师,融会贯通,导致了学术风气的变革.  相似文献   
373.
1921年11月,安徽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因教员吴遁生逼走校长王仁峰发生风潮.风潮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引起了省内外学界极大关注.在这场风潮中,安徽教育界“趋新”势力发生了分裂,青年学生与陈独秀等新文化领袖产生了裂痕.  相似文献   
374.
有这样一个人,他22岁中秀才,26岁中举人;早年参加康梁"公车上书",要求清廷变法图强;后参加孙中山同盟会,一生追随孙中山,是孙中山遗嘱的起草人和见证人之一。作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孙中山看重他,汪精卫尊重  相似文献   
375.
本文从人文地理学的维度考察吴文化,认为对于吴文化的考察,应该有一种整体性和过程性的眼光。泰伯开吴,从陕西即黄河流域的中上游出发,来到长江中下游的太湖流域,即在中华民族黄河长江的土地上走了一条对角线。这条对角线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本质性的重要性,打开地图从陕西岐山一直划到了长江的太湖,牵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命线。华夏文明、炎黄文化是发源于西北,对角线的效应,使其发达于东南,从而使得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良性的互动互补,在承受各种强烈的挑战和震撼中,不断开创新局面,中华民族由此赢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76.
本文对春秋时期吴、楚文化互动中的一个特殊历史人物——熊胜作全面的历史分析。这位由伍子胥带到吴国、并由伍子胥抚养长大的楚平王嫡孙,对其生长环境、个性形成对其后对楚国的政治影响等作客观分析。同时,对与熊胜密切相关的吴、楚百年战争的最后一战——吴人伐慎,白公败之在分析和推测时,亦指出这场战争与楚国惠王时的白公之乱有着直接因果关系,而战争的原因则极可能是:吴国与熊胜共同演出了一出政治双簧——吴国以发动战争并以自己的失败给熊胜一个发动政变的机会,从而以协助制造楚国内乱来破解可能出现的楚、越夹击并减轻楚对吴国的压力等。而熊胜则为实现其政治野心,故需要一个进入国都以发动政变的借口和理由。而吴国人送给他的这场胜利,则满足了他的政治需要。正是在吴国谋略与熊胜阴谋的交互运作下,吴人伐慎,白公败之由此产生。春秋时期楚国历史上的白公胜之乱,亦由此而生。  相似文献   
377.
包仕国 《21世纪》2010,(8):69-70
上个世纪20年代,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俩曾到法国勤工俭学。在到法国之前,陈氏兄弟信仰无政府主义,对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等国外无政府主义者的思想有所研究,对吴稚晖、李石曾等国内无政府主义者很是崇拜,并通过他们获得华法教育学会的资助赴法勤工俭学。  相似文献   
378.
画者语     
关于戏曲 戏曲实在是社会的大写意,也是中国人的第一娱乐生活。那时没有电影、电视,也没有卡拉OK和DVD的娱乐生活,它是用老百姓的感觉来叙述历史,所以,它是一项平民化的艺术。即是被称为高雅的昆曲,也不例外。无论哪种戏曲,都服从一个目标:让看戏的人看懂,让看戏的人喜欢。戏曲不是戏者给看戏人的馈赠,而是戏者在执行看戏人的命令。所以,戏一开场,就会自报家门,一阵插科打诨,再使起承转合,然后再唱念做打。  相似文献   
379.
一、如何在江南美学/中国美学的合一中呈现江南美学这里"兴起"一词不是说江南美学在东晋宋齐梁陈以后才有,而是指这时的江南美学,不像之前的良渚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乃至三国时的东吴文化,不断变化,甚不确定,而有了基本的格局和特征,更为主要的是,它成为了中国的美学主流。正因如此,历来对东晋南朝美学的呈现,都被上接先秦两汉三国西晋,成为了宏观上的中国美学,其江南美学的特征,反而被这一宏观叙述所遮蔽了。从江南美学能够堂堂正正地往上相接,可  相似文献   
380.
遗憾事     
《中外书摘》2011,(6):93-93
已故作家秦牧的遗孀,同为作家的吴紫风于4月12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1942年桂林多家报纸举办《浮生如梦》影评征集时,吴紫风获第二名,秦救只拿了第三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