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67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170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116篇
人才学   96篇
人口学   33篇
丛书文集   653篇
理论方法论   157篇
综合类   2416篇
社会学   1202篇
统计学   5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270篇
  2013年   242篇
  2012年   193篇
  2011年   342篇
  2010年   421篇
  2009年   396篇
  2008年   426篇
  2007年   482篇
  2006年   385篇
  2005年   334篇
  2004年   251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292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11.
对中国艺术散文而言,唐宋并不是高潮期,作品也没有达到至高境界。唐宋只是艺术散文成型期。唐宋艺术散文各有优长和不足。唐代艺术散文的特点是:情感的个性化和深邃性;寄情怀于实用文体;情与景结合,意与境融汇;语言以散为主,杂以骄语;重于载道,理念性强。宋代艺术散文的特点是:创作主体基本形成;以自然平远为主调的形式美确立;审美鉴赏的愉悦功能有所凸显;有冗繁的议论和明显的“做”文之迹。  相似文献   
912.
诺尔乌萨系当代彝族汉语作家之一,本文以《融入山野》为文本依据,对诺尔乌萨散文创作进行探讨与解析。阐释出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彝族传统价值、民情风俗的变迁在作者艺术思维中的投影,揭明其皈依彝族自然精神的深层内涵以及在艺术形式上对传统散文蕴质和当代创新特质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913.
清代岭南作家陈在谦在自己的散文世界中,表现了独到的内容和风格,呈现出岭南文学的浓笔重彩和岭南山川风物的浑厚内蕴,是岭南文学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914.
散文内容丰富 ,结构灵活 ,语言优美 ,审美教育的覆盖面广。教学中 ,应该寻求一条正确途径 ,以实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915.
本文认为周作人心中“绅士鬼”抬头后散文文风由前期向后期转变 ,风格转向平柔、内省、中庸、隐晦、模糊、清苦和闲适。与“鲁迅风”散文风格相对而另成一格 ,文风柔淡犹疑有余 ,清醒、果断不足  相似文献   
916.
陈子昂是隋唐五代巴蜀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其议论文面对现实,直陈政见,表现了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忧国忧民精神;构思严谨,旁征博引,论证周密,说理透辟,条分缕析,宏丽畅达.其记叙文,抒情文也颇具特色.文章形式多样,有骈体,有散体,或骈散相间;继承中有发展,体现出一种创新精神,开唐代古文运动先声.  相似文献   
917.
彭其芳先生是湖南知名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作品,特别是以自己家乡常德为题材的系列地域散文,引起了当代文坛的关注与重视。他观察认识生活的独特艺术视角、刻画展示生活的精湛艺术手法,在当代散文创作中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918.
919.
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是古代散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现阶段古代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古代散文的教学进行了深入地探索。更新教学内容应从五方面入手:古代散文的教学要紧密结合古代汉语的教学并融入文学史、文化史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系统性,教学内容体现出横向与纵向的结合;注重中国文学、文化与外国文学、文化的对比;古代散文的教学中,融入旅游文学、文化内容,进一步增强古代文学的实用性。对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式学习”、精心安排与设计作业、运用现代的化的先进的教学手段等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920.
文章以汪曾祺小说散文取向、语言追求与追忆往事的叙述方式为三个基点,分析其短篇小说的文体取向以及这一取向为他的作品带来的风格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