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30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207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21.
家族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家族制度与社会经济有密切关系。中国历史上家族和家庭制度的演变,明显 地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尤为深刻。诸子均分制是成熟的中国封建社会 的运行机制之一,对其历史作用应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222.
对于晚周诸子哲学缺失一种“哲学何为”的追问,上百年的中国哲学史写作历程,只是“被哲学”的结果。重问“哲学何为”就是试图重新以“民”的名义思考哲学的事业,其与以“人”的名义之间构成一种鲜明的差异。如同智慧地爱区别于爱智慧的哲学路线一样,不一定在同等程度上相知,却可以在情的层面上同欢喜、共忧患,这也是同作为人的尊严所在。以“民”的名义提出各自的思想主张,才是晚周诸子哲学之共法。诸家以“民”的名义所表达的思想主张虽各有得失,但都不失“民”的视野。  相似文献   
223.
义与利是先秦诸子伦理思想中一对十分重要的范畴,不同学派对这一问题的看法都不一样。本文旨在揭示先秦诸子义利观之真义,以期对那一时期人们的义利观有一较全面、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24.
论"先秦学术体系"的汉代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先秦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的学派划分,形成于汉代;汉人根据他们的时代需要,对先秦诸子学进行新的阐释或改造,而这种改造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先秦学术的真实面貌,已经不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掘先秦学术的思想价值.另一方面,按照学派的划分去认识先秦思想,也容易造成这样的弊端:对于某一学派内部,重其共性而忽视个性,而学派内部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不同学派之间的个性来说,又造成重视个性而忽视共性,忽视各学派共同的思想文化前提,忽视三代文化对于先秦学术的奠基意义.先秦时期留下来的可以名家的学者并不很多,分别称为某学某学即可,如老学、孔学、庄学、孟学、荀学等等.  相似文献   
225.
226.
227.
228.
收入分配问题是经济学中一个永恒的论题,也是经济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先秦时期百家诸子在他们的治国实践中提出了丰富的社会分配思想,如"贫富有度"的分配主张;"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论功计劳"的初次分配思想;"什一而税""相地而衰征"的税赋思想;"有财相分"的社会救济思想等。结合我国目前存在的收入差距日益拉大的现状,这些分配思想对我国解决收入差距悬殊问题所应采取的对策方面有如下启示:改革工资制度、加大税收制度改革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第三次分配体系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229.
先秦时期的庄子、荀子等人都有关于"小说"或"小家珍说"的论述,这些言论所针对的虽还不是文体意义上的小说,但却是后世小说观念的源头,故梳理它们的所指及其所暗含的态度是非常必要的。在相关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所谓的小说是指与大道相同的小道,所指向的是道家之外的其他家学说,也就是认为包括儒家在内的其他各家学说均是小说;而子夏、荀子等儒家诸子则认为除儒家学说之外的其他派别都是"小道"、"小家珍说"、"邪说"或"异说"。可见,先秦诸子在论及小说时都指向的是自己所信奉的学说之外的其他各家学说。故先秦时期所谓的小说,是在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所形成的,是各家互相批判和攻击时所用的、带有鄙夷色彩的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230.
《琼州学院学报》2016,(6):32-37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崇天的文化。天不是位格化的绝对实体,而是一个"如在"的神圣对象。古人借天命论证政权的合法性,或借天来约束君权,其深层都是德的观念。此时,"天"代表着正义或神圣的宇宙法则,对人构成一种道德律令。天地因其化育万物、公而不私、予而不争等德性,被古人当作人类行为的伟大典范。古人尊天、法天的主旨是以德性来配天,即依照所谓的天德行事,以天来指引人的在世方式。如果人的德性达到了天的高度,便是"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