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00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23篇
丛书文集   262篇
理论方法论   42篇
综合类   709篇
社会学   52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东西南北》2013,(15):20-20
现在要做的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教育,去行政化,让教育回归教育。这是一个国家的底层设计。 我们同家历来是讲集体主义的,对待耻辱问题也是这样。比如在对日问题上,我们一方面高调地说慰安妇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慰安妇都是被歧视的,足以折射出民族耻辱和个人耻辱的关系。中闻人总是讲忠孝节义,舍身取义。对于弱者有很多的要求,当俘虏都不行。很多当年做过俘虏的志愿军回来以后,几十年都抬不起头来。按同际上通行的规则,你的抵抗失去意义的时候,只能增加生命的牺牲,这时投降不算是耻辱。而我们自己的规则是,你投降了就是叛变了。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相似文献   
32.
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这种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对科学技术采取理性、审度、宽容的立场和态度。为推进科技与社会相互作用,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两种文化相互融合,进而破解斯诺命题,实现科技、人口、经济、环境、资源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和选择合理的公共政策为其提供内在动力和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33.
34.
35.
王鹏英 《东方论坛》2006,(2):126-127
当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对物质消费的渴望和改善生存境况的欲望不可避免地占据意识领域的重要位置。这种现实背景直接影响到学术界域论题的选择。随着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思想焦点的迁移,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话题以及这些话题在中国学术研究中曾有的扭曲与背离被学界所漠视,许多应有的理论醒视  相似文献   
36.
37.
38.
舆情变动规律初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来华 《学术交流》2005,(12):155-159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因此,它的基本内容可以理解为民众在社会政治方面的群体心理活动。在本质上,舆情则是民众与政府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复杂体现。舆情的产生、变化和结束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从它的产生看,它是国家管理者“生产”或“管理”的中介性社会事项,包括各类政策、法规、制度、措施以及领袖形象和社会问题等诸多的复杂内容刺激的直接结果;从它的变化和结束看,舆情是随着刺激它产生的各类社会事项的变化和结束的情况而变动的。但是,舆情作为政治性很强的群体心理活动,它的变化和结束又有着自身复杂多变的规则和轨迹:舆情的主要持有者或主体本身的基本构成和政治素质,都会对他们的群体心理活动的具体情形产生影响;民众对过去的一个社会事项曾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会部分地“残留”在他们对一个新的社会事项的心理反应之中。掌握舆情变动规律,对“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9.
关于"申论"写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申论”作为国家选拔公务员的一种测试方式,不仅成为当今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形式之一,同时也为传统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其一,评判性阅读是“申论”写作的起点。“申论”的含义,是针对背景资料所蕴含的某个社会问题阐述观点、论述理由,因而学会解读、发现、开掘,是“教”与“学”的重点。其二,理性表述是“申论”写作外化的成果。提出问题,条分缕析,给出方案,三位一体,具有严密的逻辑向度,既要把握“申论”客观性命题背后的要求与意图,又要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训练,是“教”与“学”的难点。“申论”这种要求贴近社会、理性思考、注重实效、条理清晰的高难度写作特点,不仅为传统写作教学开出了一片新天地,而且对培养政府高级管理人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0.
曹树基 《中国学术》2000,(4):287-290
近十几年来,江南市镇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显学之一。在此领域中,已有不少学者发表了或长或短的研究论文与专著,细细罗列,蔚成大观。包伟民等人的研究从一个富有新意且具挑战性的命题入手:在中国近代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江南市镇在其中处于怎样的一个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