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30篇
社会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从《四书五经》出发,全面把握和谐的深刻内涵,领悟内在的和谐之道,并联系学校的校园建设,论述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校园,建设文明、向上、创新、宽松、协调、包容的校园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工作学习的乐园、生活的家园和精神的花园。提出了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的观点。  相似文献   
22.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自古贵"和"、"和气生财"、"万事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等饱含哲理的价值理念,深深烙在每位中华儿女的心中.企业作为社会的基层组织,肩负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责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人类生产与生活工程的建造者,施工企业理应为和谐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奏响和谐的音符.  相似文献   
23.
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三大法宝之一 ,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 ,“和为贵”的文化价值取向是统一战线形成的巨大向心力 ,它是统一战线内部求和谐、统一战线“求同存异”原则以及具体斗争策略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而儒家“大一统”的民族文化心理 ,又为统一战线的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心理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24.
从中国地缘文化看中国人"和为贵"的平和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地缘文化的角度 ,对中国人“和为贵”的平和心理产生的根源及其表现 ,乃至这种思想对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价值进行剖析 ,以求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契合 ,有助于使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5.
"和为贵"的思想在我国产生和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政治结构、社会形势、经济模式和文化习惯下,这种思想会有所差异.而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和为贵"的传统伦理思想已经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精神等各个领域,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了支配人们思想、行为的强大精神支柱.本文欲讨论和研究的即就是"和为贵"和传统伦理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和所产生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6.
论和谐思想的中华传统意蕴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资源,其传统意蕴表现为天人合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身心和谐三个层面。弘扬中华传统和谐思想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促进社会成员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倡导"和为贵"的行为准则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27.
民营企业文化必须弘扬儒家文化精华民营企业文化必须弘扬“诚信”理念民营企业文化必须弘扬儒家“和为贵”思想民营企业文化必须弘扬儒家“义利共生”理念  相似文献   
28.
邻里和为贵     
那天晚上我在小区里遛狗,因为已是夜里11点多钟,外面已经没有什么人了。  相似文献   
29.
东方红,太阳起,亚洲出了个孔夫子,他为人民搞教育,呼尔嗨哟,他是百姓的好老师。东方亮,儒教旺,他为日本指富强,呼尔嗨哟,救星孔子放光芒。晶星点评(147)上面这首通俗易懂的白话诗,是作者孔健在他一篇文章《孔子是日本民族崛起的引路人》中所展示的。他说:孔教儒学是日本人安身立命、走向繁荣的发动机。孔子对日本的影响比任何一种传统、宗教、哲学对日本的影响都大。为了学习孔子  相似文献   
30.
差序格局可以从个体中心和社会整体两种视角得到更完整诠释,人格差等构成了古代中国社会“不同”之和的必要前提。“不同”之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的落脚点,仁礼纲常以“和为贵”为出发点并以“和而不同”为依归,进而在古代中国和谐景况的建构过程获得语境化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