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30篇
社会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时振谦 《决策探索》2007,(13):14-15
"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圣贤先哲们孜孜以求的治国理政目标,也是中国老百姓殷殷期盼的追求与理想.中华民族文明宝典中历来就有"和为贵"、"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之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32.
长期以来,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多关注西方因素对中国的影响,而往往对中国传统因素在辛亥革命中起到的作用重视不足。事实上无论是辛亥革命的准备阶段、发生阶段与后辛亥时期,诸如“杀身成仁”、“和为贵”、“正统观”等中国传统因素对辛亥革命的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论文试将辛亥革命融入中华文明史中,以中国传统因素的视角来解读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33.
《社科纵横》2016,(11):91-93
"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先秦儒家的主要思想。随着人际交往的复杂化,现代人际关系出现严重危机。先秦儒家对和谐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对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从"人性本善"的哲理基础出发,通过建立价值原则,从人与自然关系、身心关系、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四个方面寻求和谐的人际关系状态,最终实现了"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现代人际关系需坚持"和为贵"价值取向、以"先义后利"的和谐道德关系为基础,才能达到人际关系的自然化。  相似文献   
34.
中西“和”的内涵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和"来源于饮食与音乐,调和为美."和"成为中华民族处事立人的基本目标,贯通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为人际关系、国家关系的行为准则--"和为贵".西方"和"注重法律、原则等的保障性,是基于混乱、战争等治理的思考,现代和平多注重结构不平等问题.二者和平观具有很大互补性,在和谐世界的建构上双方有必要各取对方所长,补己之短,实现现实与未来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35.
和谐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密切联系,不可割裂。和谐文化是中华文化传统自古及今所内含的一个内容。和谐是绵延至今,与现代化相契合的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显著特征、价值目标和最高追求。和、和谐其内涵、内容十分丰富、精湛,经过历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36.
“和”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一个核心概念,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治国之道和对外关系思想.今日中国的诸多外交方针政策继承和发扬了“以和为贵”的传统外交理念,在国际社会引起极大反响.  相似文献   
37.
和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理念。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本篇着重论述和为贵在和谐社会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  相似文献   
38.
中国儒家司法伦理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司法道德的历史发展,儒家居主流地位。最初形态滥觞于西周,理论体系形成于春秋战国,确立于汉,完成于唐。自宋后走向衰落,至近代瓦解。法律儒家化是以礼入法的活动,出现了儒家思想的法律条文。把伦理道德作为断案的依据,并施展了“曲法伸情”的局面。其特征具有宗法性、世俗性、强制性。在发生德刑矛盾的情况下,则据统治阶级利益而择之。它的综合治理观念和和谐的观念具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39.
和为贵,谐为美,在用法律打击犯罪的同时,积极探索审查逮捕案件刑事和解机制,或许能化解很多家庭内部的长期积怨。近日,山东省青州市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联合居委会成功化解了  相似文献   
40.
日本近现代劳动目的观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直接体现;温情主义劳资关系观亦脱胎于儒家“和为贵”的伦理思想。由此而构成的日本劳动道德观在促进日本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中是不可或缺的。在弘扬传统中国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今天,强调这一点是耐人寻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