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8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428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105篇
人才学   70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642篇
教育普及   2篇
理论方法论   192篇
综合类   1173篇
社会学   266篇
统计学   2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187篇
  2009年   240篇
  2008年   317篇
  2007年   230篇
  2006年   223篇
  2005年   295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21.
朱大伟 《学术论坛》2008,31(4):127-13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惨重灾难的同时,也孕育、萌生了国际社会文明互动的曙光,它从多方面推动了国际社会的民主历程在战后的全面启动,主要表现为:民主、平等精神在战后的普及;民族国家主权体系的扩展;国际制度的发展;强权政治的式微和和平民主力量的崛起;多元国际社会的初步形成等.这些趋势的出现和巩固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以来国际社会的政治生态与国际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22.
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产生、发展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在经济全球化成为现代经济发展总趋势的时代,在国内外各种风险不断、考验不断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才能在克服困难、战胜风险中打开发展的新局面,中国才能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123.
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向来重视,其中不乏周恩来的关心与支持.从西藏和平解放到平叛改革,在西藏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他时刻努力促进藏区的民族团结、慎重处理藏区宗教问题、积极振兴藏区经济,为西藏地区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4.
十七大上,胡锦涛所作的重要报告对新时期中国对外工作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不仅为正在稳步崛起的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且昭示了中国大外交的美好蓝图.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力图从十七大报告外交部分的结构分析、新增亮点及核心主题三方面来解读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125.
冷战结束后,韩国对朝鲜政策基调逐渐向着和解合作方向转变.京义线、东海线铁路、公路的连接是促进韩朝交流与合作的基础性保障,不仅会给半岛双方带来不可忽视的经济利益,而且还以实际行动证明两国已开始走上政治和解的道路,具有深远的政治影响,对形成朝鲜半岛和平稳定的安保局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6.
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和平崛起”已经正式成为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国家战略。它是中华民族的需求,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根据当前国际局势发展的大背景,详细分析中国在国际上和平崛起的可能性;同时阐述目前中国实施和平崛起战略所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和挑战,最终提出中国正确实施和平崛起战略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秩序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与调整,中国国际秩序外交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根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冷战结束后,适应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国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进入21世纪,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集体作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抉择,提出了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崇高目标。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国际秩序外交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它源于中国传统的思想智慧,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成为中国推动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基本理念和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28.
卢梭、康德和凯尔森都提出了永久和平的构架,分别是统一的欧洲联邦国家、自由共和制国家的普遍性联盟、具有集中制裁权能的国际组织,都是后世国际法秩序的思想先驱,各自都为当今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法律秩序提供了知识基础.三者在处理"自然状态"这一假设和作为和平前提的"国家同质性问题"上的差异导致其理论具有根本性的不同.自然状态是卢梭和康德要克服的状态,而凯尔森将其作为走向集中性制裁之国际组织的出发点;国家的同质性是康德和平理论的根本出发点,也是一种先验规定,而凯尔森的和平构架对此完全予以忽略.他们和平架构的深层规范性基础各具特色,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都显得比较狭窄.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他们各自的规范性基础内容才得以充实.  相似文献   
129.
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商品流通体系正在快速形成,初步形成了遍布全省城乡的商品流通网络和商业网点.但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城市消费不旺盛;流通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不激烈;流通主体发育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组织化程度低;以满足初级交易为主的传统经营方式与业态形式大量存在;市场功能比较弱小等.为此,我们提出安徽省流通业的"12345"发展战略,即实现一个目标,围绕二个方向,着力三个重点,建设四大支撑和创新五大措施.  相似文献   
130.
国际海洋法视野中的南海争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贺鉴  汪翱 《学术界》2008,34(1):254-259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诞生之前,南海争端的重点是对岛屿的争夺以及对其主权的确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诞生后,南海争端主要表现为海洋权益的争端.由于海洋法公约存在不足,一些周边国家借此曲解公约,大肆瓜分南海海域,并以此来谋求对南海各岛屿的占领.但海洋法公约同时也为解决南海争端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以<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相关国际法为基础,通过各国友好、和平协商,才是解决南海争端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