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27篇
  免费   477篇
  国内免费   99篇
管理学   2795篇
劳动科学   481篇
民族学   562篇
人才学   416篇
人口学   242篇
丛书文集   6048篇
理论方法论   1254篇
综合类   10648篇
社会学   1407篇
统计学   250篇
  2024年   76篇
  2023年   278篇
  2022年   245篇
  2021年   312篇
  2020年   250篇
  2019年   219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230篇
  2016年   293篇
  2015年   515篇
  2014年   1130篇
  2013年   1269篇
  2012年   1535篇
  2011年   2064篇
  2010年   1998篇
  2009年   2453篇
  2008年   3230篇
  2007年   2798篇
  2006年   1807篇
  2005年   1247篇
  2004年   536篇
  2003年   399篇
  2002年   327篇
  2001年   258篇
  2000年   182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1.
美国哈佛大学已故教授史华慈是当代最著名的现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其名著《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与毛泽东的崛起》是其博士论文并是其成名作。该书中,史华慈首次提出“毛主义”的学术范式,对其形成、内涵和意义进行了最早的论证。他强调:“毛主义”在革命的理念上与斯大林主义有着明显的差异,毛主义是“由农民所进行的革命”,而不仅仅是“为了农民而进行的革命”。前者强调农民自身就是革命的主体、性质和动力,而后者则只把农民利益当作革命的重要目标之一。显然二者的意义有着本质的不同。史华慈的这些论点对西方毛泽东研究领域影响极大。并引起了广泛争论。  相似文献   
92.
构建和谐社会关注人格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爱萍  张娟 《天府新论》2005,(Z1):45-46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体系.其中,人的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和谐社会追求的最终目标.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关键在于人格的和谐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格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格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施教的系统工程,包括观念、环境、人自身的性格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93.
环境道德是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规范人对自然的行为.的道德。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萌生和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环境道德思想;我国“天人合一”学说认为自然万物之问具有和谐统一的关系,应该说这种关系的本身就是生态学上的概念,因而早在古代就已形成朴素生态学和重视生态和谐的思想,这是中国传统环境道德的根本观点和理论基础。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内容相整合,提高环境意识,以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建21世纪的绿色文明。  相似文献   
94.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需要全社会进行培育、引导和构筑。  相似文献   
95.
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的社区福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社区福利成为社会成员普遍性的需求。但目前我国的社区福利存在着行政化、非专业化等一系列问题,社区内缺少成熟的、有活力的社会团体,严重影响了社区居民对于福利的可及性和可得性。本文尝试从福利多元主义的视角,在福利服务领域引入非营利组织,并重点讨论政府的角色转变以及与这些志愿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96.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伦理问题。生态危机的特征 ,生物共同体的联系以及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都客观地要求我们必须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加强全民性的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97.
杨匡汉坚决主张本土化——但不是保守的而是开放的 ,是将他者包容进来 ,在异与变的碰撞中把本土一些相对稳定的、具有历史连续性的观念重新解读 ,以形成当代表述形式并对全球化产生的“反冲击”。孟繁华认为传统的批评方法、基本概念、关键词语已被渐次废除 ,代之而起的是他者的概念群 ,构成了当代文艺学发展的两难处境 ,但经过整合与重建 ,必有新成果涌现出来。金惠敏认为“回到主体”的对话 ,其意义仅在于使对话在预设的原始主体的前提上成为可能 ,而绝不是说在对话中虽身经百战而毫发未损的自我确认。“如果全球化是一种进攻型的帝国主义 ,那么在狭隘民族主义意识中徘徊的则是防御型的帝国主义”。李王君平认为 ,“本土化”不如“本土性”确切 ,因为前者试图“化”一切而显出霸气而后者只是提醒别忘记本土特点因而显得平和一些。“全球化背景”对中国文学理论本土性问题意味着既要从Universal(世界的、普遍的 )角度 ,也要从Manifold(多样的 )或Varied -dimension(多维的 )角度 ,将中国文论的异质性问题考虑进去。王钦峰尝试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解构“本土” ,认为“本土化”的号召力是以民族文化的过去为基础的 ,其情感成份多而理性成分少 ,它可能把国家或民族推到固步自封的老路上去。林衡勋认为 ,现当  相似文献   
98.
中国的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以代际和谐为核心的体现个人、家庭和社会对老年人尊敬、关爱、帮助、赡养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孝文化资源在当代人口老龄化条件下,对促进代际和谐仍具有独特的作用。本文以当前四川已步入老龄大省为背景,分析了四川的孝文化资源对于构建全省老龄人口与青年一代之间代际和谐的积极作用,论证了开发四川孝文化资源对于促进全省老龄人口与青年一代之间代际和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相适应的现代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和谐心理教育。个体自身的心理和谐、人与自然的心理和谐、人与社会的心理和谐、人与人的心理和谐都给家庭和谐心理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家庭和谐心理教育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和谐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实现家庭与家庭、家庭与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机构的良性互动,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0.
当代西方社群主义作为个人主义的对立面,积极呼吁“社群”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与集体主义相通。本文重点分析其产生的现实背景和价值诉求,这对于恰当处理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丰富和完善集体主义价值观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