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49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39篇
管理学   996篇
劳动科学   124篇
民族学   222篇
人才学   171篇
人口学   78篇
丛书文集   3186篇
理论方法论   760篇
综合类   4670篇
社会学   515篇
统计学   19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250篇
  2012年   327篇
  2011年   600篇
  2010年   766篇
  2009年   1191篇
  2008年   1973篇
  2007年   2568篇
  2006年   1851篇
  2005年   1077篇
  200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31.
赵春荣 《探求》2006,(4):8-9
创建文明城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文明城市不等同于和谐社会,但最接近和谐社会,文明城市蕴含了新的城市社会和谐目标的价值取向。广州市越秀区在创建文明城市,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32.
《文选》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我认为,《文选》有如下几个特征:  相似文献   
33.
王凌皓吴希刘静茹孔子理想人格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君子人格,其义理根据是仁与礼;本文从天人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物我关系等几个方面探析君子人格的基本特征。孔子所强调的理想人格已深藏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成为整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有着恒久的生命力。和谐社会人格构建不能逾越孔子的理想人格理论,这里包藏着有待深入的深刻人文精神和丰厚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34.
邓小平提出的“小康”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最为宏伟的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已得到初步实现。在此基础上,奋发有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又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这一发展过程,是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是中国社会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党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优质资源的创造性运用,体现了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35.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一个新概念,应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起形成一体化的运思和解读。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谐文化表现出丰厚的人文精神,先进文化是其基本属性,优秀传统文化是其宝贵资源,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其重要借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其建设的现实土壤,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其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36.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构建和谐社会应该从多处入手,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文章从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角度来分析论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7.
儒家社会和谐模式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理论中,儒家的社会和谐模式论居于主导地位。儒家社会和谐模式论可以概括为一个“一二三四”的模式:中和———社会和谐的核心;仁与礼———社会和谐的两大纲领;养均齐———社会和谐的三大基石;君本论、官本论、民本论、农本论———社会和谐的四大支柱。儒家的社会和谐模式论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形成有利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体现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社会主义社会协调的平衡机制的有机统一,二者的交互作用使社会在矛盾中和谐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39.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承,在理论上是统一的,在实践上也是双向互动的发展过程。它们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之中。  相似文献   
4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是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的科学判断和理性抉择。要从社会有机体的理论视角阐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建设;要不断认识和把握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为科学的理论指导,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