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46篇
  免费   681篇
  国内免费   129篇
管理学   588篇
劳动科学   21篇
民族学   189篇
人才学   225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7642篇
理论方法论   1464篇
综合类   10644篇
社会学   720篇
统计学   55篇
  2024年   76篇
  2023年   277篇
  2022年   276篇
  2021年   328篇
  2020年   298篇
  2019年   325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247篇
  2016年   309篇
  2015年   572篇
  2014年   1255篇
  2013年   979篇
  2012年   1510篇
  2011年   1608篇
  2010年   1476篇
  2009年   1424篇
  2008年   1629篇
  2007年   1266篇
  2006年   1306篇
  2005年   1264篇
  2004年   1123篇
  2003年   991篇
  2002年   808篇
  2001年   698篇
  2000年   533篇
  1999年   278篇
  1998年   158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对于技术这一在人类社会中产生的、具有丰富的伦理与政治意含的重要现象,人文主义学者自然要从人的利益出发加以批判与反省。本文就是对人文主义视野中的这种技术图景所做的一个初步研究,它所试图表明的是,人文主义学者所提供的各种技术批判理论并不是反技术的、拒斥技术的。人文主义对技术的批判具有它的理论向度,它所反抗的是隐含在其中的文化的根本理趣与假设,如人类中心论、理性的工具化倾向。同时,人文主义对技术的批判也有它的社会合理性,它所关心的是技术与人的关系,人类的未来。因此,作为技术文明的解毒剂,人文主义对技术的批判为我们重新估价技术,探索技术与人类、社会、自然的关系,摆正技术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3.
64.
惠升教授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6(5):F0002-F0002
惠升,男,汉族,1956年出生于陕西清涧县,哲学教授,现任榆林学院政治经济与历史学系主任、管理学院院长。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1985年9月至1986年7月于陕西师大马哲原理硕士课程班学习结业,1991年9月至1992年2月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马哲原理博士课程班学习结业。1984年7月任榆林师专政史地教研室主任,1990年4月任政史系副主任,1992年11月任政史系党总支书记,1996年9月任榆林高专党委组织部部长,1997年1月任榆林高专党委委员,1997年10月兼任榆林高专党校副校长。  相似文献   
65.
2006年5月18至19日,中国高校社科学报界代表300余人云集苏州大学,庆祝中国高校社科学报诞生100周年。会上宣布了第三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优结果,并对近年来取得优异成绩的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进行了表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获得“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殊荣,“科技哲  相似文献   
66.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中,从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等重大发现,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相继创建,使得物理学基本观念发生了根本变革,并对一系列物理学哲学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本文对物理学革命中的哲学论战进行述评,旨在深化科学哲学界对这一时期物理学哲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并以此纪念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  相似文献   
67.
主体性的实践哲学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但它并不是哲学的全部,而是应该在唯物历史观的框架下加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造、吸收人类各种思想、智慧的“大”哲学,其主体仍然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哲学的创新就是从各个方面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8.
《四川社科界》2005,(5):43-44
3月5日《人民政协报》刊登了一些学者围绕“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和评估标准”发表的意见。现将部分内容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69.
本文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教育哲学学科制度建设和学理建设的发展轨迹两个层面入手,回顾了中国大陆教育哲学25年来学科建设的发展轨迹,并对教育哲学学科制度建设和学理发展作了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70.
虽然实知对想知、所实知对所想知具有优先性,但不能因此认为所知仅仅是事实,不能把“所可能知道的”、“语词与非陈述语句所表达的”、“所相信的”排除在所知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