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16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110篇
社会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81.
初论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法论的演变和教育现象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而教育研究对象、教育研究目的、教育研究的过程、教育研究结果的期待、教育研究者等是造成教育研究多元化的原因。各种教育研究方法都基于一定的哲学观 ,而这些哲学观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各个侧面和层次的认识 ,不存在优劣之分 ,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合理性。基于不同哲学观的教育研究方法 ,对研究对象的侧面和层次有不同的关注 ,也都有各自特定的适用范围。可以说 ,教育研究方法多元化存在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82.
当前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创新 ,首先应实现解读模式的根本突破与重大创新 ,即要突破“以苏解马”、“以恩解马”、“以黑解马”、“以费解马”和“以海解马”的传统解读模式 ,依据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文本 ,采用“以马解马”的新模式 ,真正揭示马克思哲学革命在人类哲学史、认识史上引起的划时代变革。为此 ,我们必须重新解读最能代表马克思哲学革命原生形态实质的四部曲 :1 844年《巴黎手稿》中的《黑格尔论纲——实践观论纲上篇》;1 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 ;在《资本论》逻辑上做出《辩证法》体系的哲学构想 ;马克思前后期对自己新哲学的两次命名。这样才能实现 2 1世纪的哲学创新和哲学观创新  相似文献   
83.
《钱学森书信》1—10卷出版问世了。《书信》内涵十分丰富,从科学思想到科学精神,从人生哲理到人品风范,一位大科学家的内心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作为本书的编者,我将要写一些文章,谈谈自己学习《书信》的体会,这也可以说是我对钱学森的研究和理解,供读者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84.
马克思与阿伦特的劳动哲学观都由具体的历史场景所引发,阿伦特关注如何逃离反犹太主义的政治暴力,马克思思考如何让无产阶级从劳动中解放出来。阿伦特不同意马克思把社会关系定位于劳动关系,而是希望在劳动的自然必然性过程之外找到实现自由的新空间。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劳动为人类从必然性王国走入自由王国准备了现实条件;阿伦特则认为,人类只有在政治领域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8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结合经济学批判展开了双重哲学批判:就马克思破解"人本身"的生存奥秘而言,他侧重阐发了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本然性内涵,即"感性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对象化"与对象"人化"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从而超越了旧唯物主义的话语模式;就马克思剖析"感性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探索人类解放的道路来说,他注重阐释了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实然性历史境况,揭示了前资本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异化境况,并预见性地指出人类共产主义的解放趋向,从而超越了唯心主义的历史理论。通过深刻理解人的"感性实践"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步实现了哲学观革命,创立了"感性实践"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  相似文献   
86.
由于黑格尔已经"完成"了哲学,因此任何实质上的新思想都必须超出哲学的基地。然而,鲍威尔在进行批判时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时代处境,他对哲学的非批判态度也使马克思一度陷入了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同现实的批判之间的矛盾。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费尔巴哈以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深刻地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乃至整个哲学。在他的影响下,马克思最终认识到了哲学的虚幻性,并将超出哲学这一使命落实在了现实的变革之中。可见,改造现实世界的批判活动是马克思一贯的事业,他的哲学观的转变并不是一个前后对立的断裂。  相似文献   
87.
荀子分析、批判先秦哲学,提出“隆礼”和“法后王”,在孔孟基础上前进了一步;主张性恶说,认为道德规范和礼义制度是后天的,并非与生俱来的;认为天地自然界是物质的,主张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和控制自然,形成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人的形体先于精神活动,提出耳目等器官获得的认识和使“心”保持“虚壹而静”两个认识层次,形成唯物主义认识论.荀子哲学观奠定了战国时期建立统一封建专制政权的理论基础,对后世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8.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将《二十四诗品》(以下简称《诗品》)看成中国古代文论的经典著作,关于《诗品》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但其思想主旨和理论体系问题始终存在诸多争议。与其将《诗品》看成二十四种诗歌风格或意境的论述,不如将其看成是一种生态哲学之思的诗性表达。《诗品》所表达的生态哲学观可从三方面归纳:钟爱自然之“天人合一”自然观;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之整体自然观;少私寡欲、清新淡泊之生态人生观。《诗品》是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天人合一”之生态观是《诗品》贯之首尾的理论体系之枢纽,从生态视角重新审视其思想主旨有助于挖掘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89.
象似性(iconicity)理论是当今国内外语言学界研究的一项热门课题,是对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二元符号模式"的一种反思.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完全任意的,其也有象似性的一面,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处于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90.
丛大川先生《我的实践唯心主义哲学观》一文,省悟和领会到马克思哲学观的根本,对于澄清当前哲学界和社会上在心物关系上的若干模糊认识与混乱,具有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但丛文及其观点阐述的论战特点,使其同论战对方的哲学观一样,难免会有某些片面和绝对化倾向。按照哲学思维多元化的原则,无论唯物或唯心论,似应各自去掉"唯"字及其代表二元对立思维的极端,走向破除心物对立的中道无执无元的广阔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