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17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110篇
社会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从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发展中,西方传统哲学家们提出了种种不同的哲学观。这些哲学观一方面从不同角度彰显了哲学本身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则暴露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理论立场是知识论立场。知识论立场下的哲学理解颠倒了人与哲学的原初关系,导致了哲学的“异化”:哲学之为“学”本是应人的生存与发展而产生的,是实现人类本质、彰显生存意义的一个中介,但在传统哲学的视野中,这一中介却僭越为人之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作为哲学的真正基础的人却降为知识形态的哲学发展链条上的一环,  相似文献   
92.
西方传统哲学的主流哲学观是具有严重局限性的认识论哲学观。马克思的哲学观是一种现代哲学观。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错误地以认识论哲学观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造成严重后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发展亟须超越认识论哲学观。  相似文献   
93.
跨文化交际冲突深层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参与者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会出现交际障碍和冲突,笔者对不同文化在哲学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认为正是这些差异引起了跨文化交际的冲突,同时提出了自己对减少跨文化交际冲突的见解。  相似文献   
94.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是马克思颠覆以往哲学观的宣誓。海德格尔对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进行批判,认为马克思的"改变世界"是对"解释世界"的循环论证,最终仍然是"解释世界"。海德格尔对马克思"改变世界"的理解存在偏差。重思马克思"改变世界"的逻辑,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语境下,参照海德格尔的批判语境,在指明"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改变世界"的时代蕴含。这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5.
发生于1923年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以陈独秀、瞿秋白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以唯物史观为思想武器参与论战,有力地批判了玄学派和科学派的观点,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向中国思想界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学理层面梳理这次论战中的思想流变,不但可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的了解,亦可以从特定角度考察近现代思潮与中国历史进程的联系与互动。  相似文献   
96.
30年来,我国哲学界的哲学观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在哲学时代观上;在哲学体系观上;在哲学功能观上;在哲学实践观上;在哲学品质观上;在哲学发展观上;在哲学世界观上;在哲学辩证观上;在哲学价值观上;在哲学人论观上。  相似文献   
97.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性变革的学术范式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马克思本人创立的第一个哲学形态是经济哲学。迄今为止,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已经历了三个里程碑,从而形成了经济哲学形态的三次提升。一是马克思对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逻辑架构的构建和经济哲学研究范式的确立;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硬核的探讨和经济哲学学科的创立;三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弘扬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8.
“和而不同”是和谐哲学的精髓,是处理民族关系所遵循的一条重要准则。现阶段,更应坚持“和而不同”的哲学观,着力协调发展民族文化,以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9.
纵观马克思一生的理论研究与革命实践,他对哲学的认识并非是始终如一的,而是一个肯定——肯定、否定——辩证否定的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最终使哲学变成了科学。这一过程既是马克思变革哲学的历程,即他创立新世界观——实践唯物主义的过程,也是他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革命实践过程。马克思不认为自己是哲学家,也不认为他的新唯物主义是哲学。  相似文献   
100.
“五四”后期 ,陈独秀由渴求法律言论自由、崇尚基督耶稣的激进民主主义者 ,转化为宣传民主科学、主张劳农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理清陈独秀由“五四”思想文化启蒙与创新转向政治理想建设与传播的基本线索 ,对深入“五四”时期思想史研究 ,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